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_第1页
1/23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_第2页
2/23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_第3页
3/23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 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顾客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谁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的选择和判断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选择和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选择和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选择和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和判断,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选择和判断。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就等于扼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教师在向学生出示各类作业或考试题目时,其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其实既不符合实际也无助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专家认为,作业或考试题目的答案允许有一定的模糊度,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大的选择和判断余地,还可以激发创新的兴趣。毫无疑问,我们教师如果都像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判断余地。学生将来能够有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二“苏东坡效应” 古代有则笑话: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时和尚将解差灌醉,并剃光他的头发后逃走了。解差醒时发现少了一个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这则笑话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诗人苏东坡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人们对“自我”这个犹如自己手中的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所以,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强调要了解学生,但却很少被要求要了解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自己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既了解学生也了解自己,才能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教师要如何了解自己呢? 首先,要跳出“自我”这个圈子,突破“自我”的局限,“以人为镜”,通过与别人行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