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 1902年第一次正式颁布但未执行的全国性的学校制度。具体规定了各级学堂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及其各种相互关系。分为三段七级癸卯学制,1904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各类章程,还制定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首次实行的全国性学制体系。三段七级,三段是指初等,中等,高等,七级是95制,初小 5,高小 4,中等中学堂 5年。(高等额外记)初等之下有 4年蒙养院,因此高等分三级即高等学堂 3年,分科大学堂 3-4年,通儒院 5年,高等教育就有 11-12年。(要记住的是初等之下有 4年蒙养院,幼儿教育阶段有点长-理解:当时儿童上学要上 4年幼儿园(蒙养院),太长了。高等之上有通儒院,可以和现在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联系起来。高等学堂 3年,分科大学堂 3-4,通儒院 5年,天啊,大学阶段要上 11-12年)为新学制的制定奠定基础,但受制于西方,体现半殖民半封建性质。七四六,七制小学七年,但又分为初小和高小,所以总共才四级。高中 4年,大学 6-7年。第二个是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三段四级,相比癸卯学制少了三段但是其实也有幼儿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分别为蒙养园,注意前一个学制是蒙养院,研究生叫做大学院但是这个蒙养院啊,大学院不记入学制年限,就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研究院不记入学制年限一样。熟记这些学制内容后,相比前一学制就才好相比教。1922年新学制——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五四前后,一些教育社团积极倡导学制改革,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七届年会在广州召开,以学制为议题,各地提出了各自的教育学制方案,最终采用了广东的提案。教育部以全国教育联合会和全国学制会议的两决议案为基础,颁布了学制改革案,史称 1922年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的七项标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主义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教育易于着手。壬戌学制(1922年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七项标准怎么记,为啥要提这些标准,这其实就是指导思想:适应社会之需,平明教育精神,谋个性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地方多留伸缩余地。【理解】当时制定这个学制的应该是孙中山时期的民国了,受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那时民主教育,国民教育,生活教育,强调个性解放,普及教育的观念很火爆。思想不断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