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终生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学校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则,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制度:是学校组织对组织内部各类成员的一种行为规范规定,不同的出发点,会有不同的规定,从而形成不同的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既具有随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而发展的共性,同时都会有其构成或具体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这种共性和个性统称为学校文化。 学校仪式:是指学校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和体育比赛等各种仪式。 学校绩效: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儿童个体的发展: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此观点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总称。 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有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德育: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道德、政治、思想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是指以发展学生体能、锻炼力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情趣和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