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红蛋白管型2019-09-03张欣CASE•32岁,男性患者;•发现血肌酐升高1个月;•既往体健入院检查•尿常规:尿蛋白:2+,尿红细胞:2+/HPF,尿糖:3+。•血常规:Hb:74g/L。•肾功能:BUN:36.99mmol/L,Scr:1261umol/L。•肝功能:ALB:33.2g/L。•血清学检查:IgG:11.99g/L;IgA:1.22g/L;IgM:1.22g/L;C3:0.78g/L。入院检查•自身免疫抗体谱全阴性;•血糖升高;•B超检查:双肾肿胀。临床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二尖瓣脱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拟病理诊断•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慢性肾小球肾炎?•C3相关肾病??肾活检免疫荧光均阴性初步诊断•急性肾小管坏死。回顾既往就诊病史•患者5天前全身乏力、纳差;•HSV1感染;•CK-MB:20.17mg/ml;•肌红蛋白:1320mg/ml最终诊断肌红蛋白管型•文献报道肌红蛋白管型的形态从浅色、半透明以及粉红色,再到深红色和棕色的颗粒管型,非特异性,Masson染色呈明亮的紫红色,银染下部分嗜银;•所以的肾活检均显示急性肾小管损伤;病因•横纹肌溶解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根本原因,横纹肌溶解症与肌红蛋白释放进入循环有关,被肾小球自由滤过并形成管型;肾小管远端的尿调节蛋白与肌红蛋白粘合在一起,阻塞肾小管形成管型。横纹肌溶解症•其特征是肌肉细胞坏死,细胞内含量释放到血液中,而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病率为15%-50%以上。横纹肌溶解症的典型特征是肌肉疼痛、肌红蛋白尿引起的红棕色尿以及血液中肌酸激酶(CK)升高。横纹肌溶解症•症状严重程度不同,轻度症状无症状,血清CK通常至少是正常上限的5倍,主要是MM(骨骼肌)部分。肌肉损伤后2-12小时,1-3天达到高峰。肌红蛋白的半衰期比CK短(2-3小时),因为它的排泄和代谢很快。因此,在没有肌红蛋白尿的情况下,肌酸激酶水平可能仍然升高。•大部分的病例报道都是临床系列的,少数研究表明在肾活检中存在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在光镜下很难判别,但可以根据肌红蛋白免疫组化证实。•大多数肾活检时获得的临床病史均未能提供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少数病例只是血清肌酸激酶或血清/尿肌红蛋白增加,因此,通过IHC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