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赵丹鹏一般情况:患者,刘XX,男性,60岁,主诉:头晕、头痛、视物不清2d入院。现病史:患者2天前出现头晕、头痛和视物不清;伴有恶心,无呕吐,行走时不稳;自行口服止晕药物治疗,效差。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发病来,神志清醒,精神差,饮食差,大小便可。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最高180/120mmHg,未特殊治疗。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T36.5°CP88次/分R21次/分BP182/106mmHg内科查体无特殊。神清,语言流利,双眼球各向运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视物不清,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感觉正常,双下肢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当日行头部CT扫描,左侧枕叶可见模糊低密度灶,第2d行头部MRI及MRA检查示:双侧枕叶梗塞,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变细(考虑动脉硬化)。应用降纤、抗凝、脱水、脑保护等药物,病人症状略改善,入院第4d上午10时病人突然出现呕吐,呕吐同时出现眼球向右侧凝视,意识水平下降,病情迅速进展,逐渐出现意识不清,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双下肢病理反射阳性,诊断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虽经对症治疗,病情仍继续进展并出现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最终致临床死亡。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它的概念最早由Caplan在1980年提出,现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单独列出。TOBS的发病率仅占脑梗死的7.6%。本病的高发年龄段为45~65岁,仍然为脑血管疾病的好发年龄,男性发病要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1。•TOBS是因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的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基底动脉尖基底动脉尖分出两对动脉分出两对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供应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枕叶颞叶内侧枕叶TOBS主要为大脑后循环血流障碍,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不同程度损害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病因: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栓子来源:(1)心源性栓塞:多见于心律失常,以心房颤动为主(2)动脉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其他病因: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动脉狭窄闭塞、动脉畸形等危险因素:高血压;心房纤颤;糖尿病和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动脉炎、动脉瘤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吸烟、酗酒;长期服用避孕药和围产期血液粘度增高、凝血功能亢进等。高危因素: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史、大脑后动脉末端闭塞或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小脑上动脉起于基底动脉尖端,沿小脑幕腹侧向外,分布于小脑的上面、小脑髓质深部和齿状核等中央核团,以及脑桥首端被盖部、脑桥中脚、中脑尾端被盖外侧部。大脑后动脉在脚间池内行向外侧,环绕大脑脚转向被侧面,越过海马旁回沟,沿海马沟向后,直到胼胝体压部的后方进入距状沟始段分为两终末支: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颞叶底面和枕叶内侧面,包括海马旁回及海马旁回沟、枕颞内侧面、舌回、扣带回峡、楔叶、楔前叶后1/3和顶上小叶后部。•大脑后动脉中央支起自其环部和主干,支配丘脑的主要有丘脑穿通动脉,供应丘脑内侧核与中线核的下半部分,以及中央中核和脑后内侧核,丘脑膝。丘脑穿通动脉起源变异大,有3种形式:一种为左右基底交通动脉对称各发出一支丘脑穿通动脉.一种为都起源于一侧基底交通动脉.一种为左右基底交通动脉形成动脉弓,在弓上分出左右丘脑穿通动脉。故丘脑穿通动脉发生闭塞,可导致双侧丘脑梗死,因此双侧血管受累是TOBS的一解剖特点。•眼球运动和瞳孔异常,(双侧动眼神经部分性或完全性麻痹、一个半综合症)•眼球上视不能(上丘脑受累)•光反射迟钝但调节反射存在(顶盖前区受累)一个半综合征:又称脑桥麻痹性外斜视,若一侧桥脑侧视中枢(外展旁核)及双侧内侧纵束同时受到破坏,则出现同侧凝视麻痹(一个),对侧核间性眼肌麻痹(半个),即两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对侧眼球能外展,病灶侧眼球不能内收,两眼内聚运动仍正常。临床表现:病变位于眼固定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