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固定应用解剖Appliedanatomyofspineinstrumentation朱国清C0:枕骨镙钉固定•解剖标志:•骨质最厚的部位最适于固定–枕外隆突头环式(Halo)固定器•前部的固定针位于眶缘上1cm、颅骨最大径下方、眼眶外侧2/3上方。•颅骨后侧的固定针与前方固定针处于相对位置,分别位于4点和8点的位置•C1侧块镙钉•C2椎弓根镙钉•无椎体•两个厚实的负重的侧块•直短前弓:环的1/5–后有关节面,与齿突相关节•弯长后弓:环的2/5–上有沟走行椎动脉•前后弓侧块相接处最薄弱•横突只有一个结节:可在乳突和下颌支之间扪及重要解剖标志:寰椎前后结节•前侧:–椎动脉位于前结节以外至少2cm处的横突孔内•后侧:–为了避免损伤椎动脉,向两侧分离不应超过正中线以外1.5cm,以及C1上缘以外8-10mm•显露过程易损伤结构:–椎动脉–枕大神经–C1/2之间静脉丛C1侧块镙钉•入点:–C1侧块与后弓下缘交界处,横突孔与侧块内壁之间–改良方法:在后弓上钻孔,避免解剖出侧块。C2的解剖特点•上半部特殊–齿状突–上关节突•下半部与下颈椎相同C2椎弓根钉•入点:–在C2上缘切开寰枢膜–C2下关节突分为四个部分,入点位于内上像限。•镙钉方向:–向头20°,垂直C2前皮质–向内15-20°•钉道位于椎动脉内侧C1/2经关节镙钉入点:位于C2下关节突与椎板交界中点向外向下各2-3mm。C2/3关节近侧2-3mm。进针方向在侧位透视下指向C1前结节。探知C2峡部内壁,确定横向倾角。典型颈椎(C3-6)的特点椎体稍扁,两侧有孔(横突孔)孔内走神经和血管一前一后两结节,一翘一横,结节之间走神经棘突两叉,两侧连椎板,基底是侧块,侧块前内方椎弓根,椎管呈三角.颈椎侧块•由上下关节突构成•位于椎板外侧,相邻下关节突下缘之间侧块镙钉固定侧块镙钉/棒系统C7•颈胸交界区过渡•棘突很长(隆椎),末端不分叉呈结节状•横突体积大,只有后结节。•横突孔内通常只有椎静脉,而无椎动脉•侧块最薄,不适于侧块镙钉固定。•C7的下关节突呈相对垂直的方向(类似于胸椎关节突关节)C2-7椎弓根镙钉固定•颈椎椎弓根:–指向后外侧–附着于椎体上下缘的中部•骨性标志:–侧块的外侧切迹:与椎弓根同水平–椎弓根内侧皮质(C2),C7横突基底中线–下关节突•入点–位于切迹内3-4mm,侧块中点外侧,上位椎骨下关节突下方。•横向倾角:–C2:15-20–C3-6:40-50–C7:30-40•徒手技术:–漏斗法,以椎弓根内壁为标志。•导航技术侧块钉与椎弓根钉的比较A:椎弓根钉三柱固定B:横向倾角:25-45C:头向倾角:C567:平行上终板C234:稍向头侧胸椎椎弓根钉固定胸椎椎弓根的解剖特点•起自椎体的上后方。•上下径总是大于内外径。•T4的椎弓根最窄,此节段以上和以下的椎弓根内外径均逐渐增大。•椎弓根轴线的向内夹角自T1-T12逐渐减小。•所有椎弓根的内壁均比外侧壁厚2-3倍。•T9,T8,T7•T10,T6•T11,T5,T4•T12,T3,T2,T1•胸椎弓根钉的后侧入点约在横突与关节突关节相交处,在不同的节段此入点(上下左右)稍有变化。腰椎弓根•将脊椎的后侧结构与椎体相连的部分•L5椎弓根最宽(18mm),L1椎弓根最窄(9mm)•腰椎的椎弓根轻度内倾,其内倾的角度由L5至L1逐渐减小,L5的内倾角度为30°,L1约为12°•沿椎弓根下缘划线可以将腰椎体分为上下半,椎体后方有6个结构,此线上下各有三个(上方:上关节突、横突和椎弓根;下方:椎板、下关节突和棘突)。峡部恰位于此分界线上。骶骨椎弓根钉入点:S1上关节突基底方向:与S1上终板平行或指向骶岬(骨质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