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检定校准培训计量检定管理员概述-什么是计量溯源01计量检定员主要工作内容02内部校准03目录量值溯源概述1、计量溯源定义、特征2、计量溯源途径3、检定与校准的差异4、量值溯源的主要方式5、量值溯源系统图6、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解读01计量检定计量检定是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包括检验和加封盖印等。它是进行量值传递的重要形式,是保证量值准确一致的重要措施。国家法定计量部门或其它法定授权的组织,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精确度、稳定性、灵敏度等),并确定或证实技术性能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称检定。其中检定包括检验和加封盖印。国家检定规程是检定工作的依据。计量基准是国家计量基准器具的简称,用以复现和保存计量单位量值,经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作为统一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计量器具。1、溯源性是计量的基本特性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的特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和法制性四个方面。①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必然是反映测量质量(品质)的、适用于不同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计量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并与不确定度评定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化的测量。因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必须给出适应于不同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或误差范围。否则,所进行的测量的质量就无从判断,量值也就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实用价值。所谓量值的准确,即是在一定的不确定度、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②一致性:是指在计量单位统一的基础上,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其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应该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计量的一致性不仅适应国内,也适应国际。如,国际关键比对和辅助比对的结果,在等效区间或协议区间内的一致。③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量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使所有的同种量值都可以按照这条比较链通过校准向测量的源头追溯,也就是溯源到同一计量基准(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使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技术保证。如果量值出于多源或多头,必然会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造成混乱。假设我国和美国使用的标准没有溯源到同一国际标准,势必造成两国测量结果没有可比性,致使不能实现互认,从而给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等带来障碍。可见量值溯源是测量数据可信性的基础。“溯源链”应具有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通常要求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只能占被校准测量仪器最大允许误差的1/3~1/5,具体取值随测量项目确定。2、计量溯源途径a检定——自上而下的量值传递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通过检定(或其它传递方式)传递给下一等级的计量标准,并依次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计量的对象的量值准确一致,称为量值传递。由定义可知:量值传递是由国家测量基准开始,将其复现的计量单位传递到各等级测量标准,直至工作计量器具的,是自上而下的量值统一工作,是通过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和比对等方法来实现的,其目的是确保被测量的量值具有与国家测量标准相联系的特性,即量值传递是计量器具量值准确可靠的“可追溯性”证据。检定是一种传统的量值传递方式。它是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检定的技术法规依据是计量检定规程和检定系统表。对于检定,由于我国目前还实行的是计量行政区划和级别管理,因此应在考虑行政区划和级别的基础上考虑检定送检就近就地的原则。对计量器具的使用单位而言,检定是一种被动的实现单位量值统一的活动。测量仪器(计量器具)应当由哪一级的标准对它进行检定,可以根据该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所在位置从检定系统表中获知。如果该计量器具尚未被检定系统表覆盖,则被检仪器示值误差应是计量标准示值误差的1/3~1/5。b校准——自下而上的量值溯源量值溯源是量值传递的逆过程,是通过连续的比较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