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马的识别和综合防控为什么要讲蓟马?蓟马为何物?都是害虫吗?蓟马种类这么多,是怎么区分它们的?北京地区危害作物的蓟马种类是什么,怎么区分?那些没有翅膀的虫子也是蓟马?蓟马会对农作物造成什么样的危害?蓟马在我国、我市、我区的发生情况是什么样的?如何综合防治蓟马?每类技术如何具体操作?蓟马危害范围广、程度重、适应性强且不易发现。部分种类的蓟马会对作物造成很广泛、很严重的危害,是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的主角害虫。蓟马类害虫个体微小,体长一般不足2mm,适生性强,繁殖率高,危害严重且不易被发现。对蓟马认知度不高。推广机构技术人员对蓟马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认识不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缺乏对蓟马及其科学防控相关知识。防治蓟马手段较单一。国内广泛应用的蓟马防控技术过度依赖品种有限的化学药剂。大量、频繁地使用化学农药不仅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田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安全隐患,还造成蓟马抗药性不断上升。蓟马的种类和形态特征蓟马是缨翅目昆虫的总称,锉吸式口器,翅扁长、有缨毛,为缨翅。目前,全世界已记录的蓟马达7700余种,中国占570余种。蓟马食性复杂,包括植食性、捕食性和菌食性,其中植食性蓟马包括危害作物的有害蓟马和控制杂草的有益蓟马;部分捕食性蓟马是某些小型昆虫的重要天敌;而菌食性蓟马对生物圈能量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蓟马的鉴定触角的形状和节数前胸形状中胸背板的网纹或鬃毛排列腹部背板的微梳毛形态学上常选择蓟马雌成虫进行区分zōngmáo一般指马、猪颈上的硬长毛北京地区蓟马种类西花蓟马、花蓟马和烟蓟马是北京部分地区的优势种类。注:参考文献:《京_浙_滇地区植物蓟马种类及其分布调查》,2007花蓟马分子生物学方法多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蓟马的各个虫态生活史介乎渐变态和全变态之间,若虫经数龄转变为成虫,在此数龄期间其外形和食性均似成虫。上:卵,一龄若虫,二龄若虫下:前蛹,成虫(雌)和成虫(雄)前蛹(3龄)雌成虫2龄若虫卵1龄若虫雄成虫蓟马的生活史蛹(4龄)前蛹(3龄)成虫2龄卵1龄地上虫态蓟马的危害蓟马在各种植物花上的危害直接为害:取食植物叶片、花器、果实、嫩枝甚至果实,造成叶片斑点、皱缩,影响光合作用;花瓣斑驳,果实畸形。西花蓟马的成虫和若虫均以锉吸式口器刺吸危害植物叶片、花、芽及果的汁液,造成被害叶正面呈现黄白色斑点,严重的叶片甚至黄化、干枯,在叶背面留下黑色虫粪,危害花器后使花器呈白斑,危害幼嫩果实后留下白色晕斑。蓟马对植物叶片和果实的危害危害洋葱或大葱心叶、嫩芽及韭菜叶,受害时出现长条状白斑,严重时葱叶扭曲枯黄。玉米上蓟马危害。蓟马的危害间接为害: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凤仙花斑病毒等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番茄斑萎病毒是世界上10大病毒之一,2012年在北京昌平、海淀检测到,其传播媒介就是蓟马!番茄斑萎病毒病典型症状:果实上出现褐色轮纹斑或坏死斑,坏死斑部位组织变硬,果实易脱落,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为被害植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上产生褐色或黄色的环斑或线纹斑,有的叶片产生坏死斑,叶片下垂或萎蔫;叶柄、茎秆上产生坏死条纹。蓟马的发生和危害早在20世纪80年代,该虫即在长江流域、华南地区蔬菜田普遍发生。1993年在杭州大爆发,大部分菜田茄子和瓜类相继枯死,有的甚至绝收。2000年,山东等地爆发蓟马害虫,瓜类、茄果类和豆类等蔬菜严重受害。2010年,海南因部分菜农使用水胺硫磷防治越来越难以控制的蓟马,发生了著名的“毒豇豆事件”。北京地区1999年发生棕榈蓟马为害。2003年首次发现西花蓟马为害。北京市植保站近期预警报告显示,本市彩椒、茄子棚室蓟马虫口密度较大,此外,瓜果类、叶菜类、架豆类等绝大多数作物也受到蓟马严重为害。•防虫网:物理阻隔•畦面覆膜:阻止若虫入土化蛹•蓝板诱杀:测报和防治•信息化合物:趋避和引诱理化诱控•色板+信息素,会提高诱集效果•清除田间植株残体•换茬期间向畦中灌水•及时摘除虫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农业防治•天敌昆虫:盲蝽、花蝽、捕食螨(巴氏新小绥螨、黄瓜新小绥螨)等。•寄生菌:蜡蚧轮枝菌(喷洒)、球孢白僵菌(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