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脚内容坊市制度萌芽坊市制至迟在西周时便开始萌芽,"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春秋战国时期,坊(里)市制度逐渐形成,"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到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坊市布局比较规则齐整,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魏晋以降坊市制度进一步巩固发展,北魏时期,洛阳就已形成了棋盘式的格局,"庙社宫室府曹以外,方三百步为一里"这种带有较强封闭性的制度于唐代达到了顶峰。破坏经过魏晋南北朝 400 多年的大分裂,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唐初仅有人口 3120151 户,仅占隋大业初 900 万户的三分之一,土地大量荒芜,"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摆在唐朝统治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为了恢复并发展生产,唐朝在农村推广均田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并增加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则大力推行坊市制,以杜绝农民离乡背土的现实途径。由于农业的生产效率本身不如手工业和商业高,因此农民始终存在去农从工或从商的冲动,而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因此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轻则影响经济发展,重则危及封建政权的稳定。坊市制度的存在,使农民无法自由地来到城市,从而保证了农业劳动力的充足,有利于唐代前期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唐代坊市制度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功能,管理功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侧重于坊),而服务功能则带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目的(侧重于市)。"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坊市制中的"坊"是将城市中各类建筑划分成封闭的地理空间,将城市居民分区居住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作为历代坊市制度发展的顶峰,唐代将城市居民按坊居住并进行管理,形成了统一的城市格局。事件《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坊门的刺杀事件,例如"六月癸卯,天未明,元衡入朝,出所居靖安坊东门。有贼自暗中突出射之,从者皆散去,贼执元衡马行十馀步而杀之,取其颅骨而去。"当时,一些江湖人士或恶少逞能滋事也多在坊外发生,而坊内很少见,说明正是这种比较严格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将各类居民区分开,并将外来侵扰隔绝开来,有利于城市的治安与页脚内容稳定。同时这样也有助于城市美观和城市面貌的维护。唐代前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