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学生看见你的爱》“爱”是教育的永恒,“爱”是老师的基本。读沈新丽老师的《让学生看见你的爱》,从中读到了沈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理念都是在对学生浓浓的“爱”的基础上呈现的。爱学生应从“尊重”学生开始。我们经常喜欢那些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认为这些学生为我们争取了荣誉。而实际上,在将来,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却是那些“差生”。在未来,卖菜给我们的、给我们收电费、给我们开出租车的基本上都是我们认为是“差生”的这些学生。由此我想到在一所初中进行发展性评价评估时,发现这所学校的学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主要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问题,我在反馈会上说到“我们是在培养我们学校的未来家长,他们的素质决定了我们学校以后生源的质量,因为那些优秀学生大部分不会在本地生活,基本上都会外迁到其它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而留在本地工作生活,为本地服务的基本上是那些我们认为是‘差生'的学生”。真正的尊重学生时对学生是不分差异的,应该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他们一视同仁。在尊重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教师有敬畏之心。师道尊严是必须的,对于犯错的学生必须要受到一定的惩罚。但惩罚不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做错事的后果,让学生知道必须遵守某些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在学习和生活习惯中确立秩序。尊重学生我们要学会“忽略”。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自制力有限,他们难免会犯各种小错误,如集会时间过长而导致站姿不佳、学习中的一些不认真、不严谨等等。只要不是太严重,我们都可忽略。每一个儿童都是从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有时犯错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尊重学生我们应有边界意识。有时我们为了让孩子树立孝顺长辈意识而布置一些家庭德育作业如拥抱父母、为父母洗脚等等。这些作业有时对孩子是一种伤害,试想,一个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和或没有父母的家庭学生在做这些作业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的老师有时真的不能管得太多太多。我们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称呼也要适当,赶时髦或不择口都是一种禁忌。尊重学生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课堂是师生交往、学习的主阵地,做为老师要让自己的课堂上产生真正的学习、建立良好的氛围、形成高效。尊重学生就要在班级生活中践行平等。与学生相处时用第一人称,经常向学生表示感谢,不培养优秀学生的优越感,不给后进生“特殊待遇”。引导学生理解并包容不同的人与事。所有的成年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