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诊断与治疗历史背景1964年,Steele、Richardson、Olszewski首次报告一份包括9例神经病理学病例,产生了重大影响,鉴于其开创性工作,该病又称为Steele-Richardson-Olszewski综合征。目前该病被公认为一种非典型帕金森综合征(或称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近数十年才逐渐认识到它是一种由4个重复区的tau蛋白(4Rtau)异常聚集导致的具有独特病理学特征的4Rtau蛋白相关疾病。病理特征:包括神经元丢失、球状神经元纤维缠结和神经胶质增生,主要发生在基底节、小脑、脑干,少数情况下还发生于大脑皮层。流行病学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从50-59岁的1.7/100,000增加至80-89岁的14.7/100,000发病年龄:平均约为65岁性别:无明显差异危险因素:除年龄外,PSP尚无其他已证明的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尽管PSP被视为散发性疾病,但有些观察结果提示遗传易感性也有一定作用临床特征姿势不稳和跌倒:经典型PSP-RS患者步态僵硬、步基增宽,膝关节和躯干有伸展趋势(与特发性帕金森病的屈曲姿势相反),且双臂轻微外展。后拉试验是唯一的检查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垂直性核上性眼肌瘫痪/麻痹是PSP的标志。该眼征首先表现为垂直扫视变慢,随后出现扫视范围受限,常伴随侧向凝视受限,但不太突出。眼肌瘫痪可通过头眼反射克服。临床特征运动障碍:所有类型PSP中帕金森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为运动徐缓伴明显写字过小症。PSP患者的肌强直通常在中轴肌比四肢肌更明显,尤其是颈部和上部躯干。认知和行为异常:认知损害表现为抽象思维受损、言语流畅性下降、持续重复行为以及额叶行为障碍。最常见的行为症状是情感淡漠、脱抑制、烦躁不安和焦虑。假性延髓麻痹是PSP的另一典型特点,常表现为特征性的嘶哑性呻吟伴呜咽。睡眠障碍:早期失眠或晚期失眠、难以维持睡眠和昼夜活动节律紊乱的情况皆已有报道。变异表型Richardson型PSP(PSP-RS)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金森综合征型(PSP-P)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进展性冻结步态型(PSP-PGF)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综合征型(PSP-CBS)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言语障碍型(PSP-SL)进行性核上性麻痹额叶症状型(PSP-F)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小脑共济失调型(PSP-C)PSP混合病理型Richardson型(PSP-RS)最多见,男性多发,平均病程5.9年,死时平均72.1岁症状对称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早期姿势不稳,容易跌倒,多巴胺无反应性锥体外系肌张力增高和轻度痴呆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是诊断PSP-RS的重要特征,但其出现时间各异,甚至发病后数年方出现。眼球活动速度减慢、眼球扫视速度减慢(尤以垂直运动显著)、视动性眼震减少或消失均是神经系统检查的早期提示性体征。帕金森综合征型(PSP-P)男女患该病几率相当平均病程9.1年,死时平均75.5岁肢体运动障碍:不对称性震颤、动作迟缓和肌强直,疾病进展速度明显慢于PSP-RS对左旋多巴中度有效经常误诊为PD进展性冻结步态型(PSP-PGF)该型早期仅表现为单纯步态障碍,数年后方出现PSP-RS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步态障碍,起步踌躇,继而出现冻结步态,部分累及言语功能和书写能力病程前5年不伴震颤、肌强直、痴呆或眼球活动障碍对左旋多巴无反应皮质基底节型(PSP-CBS)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非对称性肢体僵硬、失用、皮质感觉缺失、异己肢、肌张力障碍和动作迟缓左旋多巴无反应新版MDSPSP标准将PSP-CSB命名为「可能的PSP」、「很可能的4Rtau蛋白病」言语障碍型(PSP-SL)最初主要表现为类似于nfvPPA(PSP非流利性变异型原发性进行性失语)的讲话或语言障碍,继而出现PSP-RS特点的运动障碍。与PSP-CBS相似,新版MDS-PSP标准将PSP-SL命名为可能的PSP、很可能的4Rtau蛋白病。额叶症状型(PSP-F)首先表现为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临床特点的PSP表型,即人格、社交、行为和认知功能减退,数年后方出现运动症状。往往在数年之后才会出现PSP-RS的相关症状。小脑共济失调型(PSP-C)临床罕见,临床出现PSP-RS症状前以小脑共济失调为首发和主要表现由于在没有尸检病理证据的情况下PSP-C的诊断困难,并且与PSP-C相比,共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