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一、概述•19世纪称为“青春型痴呆”、“紧张症”、早发性痴呆”,1896年Kraepelin提出统称为“早发性痴呆”,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E.Bleuler认为核心问题是人格的分裂,建议命名“精神分裂症”。认为“联想障碍(abnormalassociation)、情感淡漠(apathy)、矛盾意向(ambivalence)、内向性(autisticbehaviorandthinking)”是其基本症状(简称4A症状),幻觉妄想是附加症状。两人的理论为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二、流行病学•常起病于成年早期•2004年流调数据全国患病率1%,山东省1.12%,高于无锡(15岁以上0.5%)、河北(18岁以上0.15%)、浙江(15岁以上0.13%)•大多数流调显示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患病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三、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家系调查、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均发现遗传因素在本病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风险越大。遗传模式不清楚。•神经发育:假说认为大脑发育新皮质形成期神经细胞从大脑深部向皮层迁移过程中出现了紊乱,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病因与发病机制-神经生化•多巴胺假说:20世纪60年代提出,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中枢DA功能亢进。该假说可以解释阳性症状,但不能解释阴性症状和认知缺陷等。•谷氨酸假说:一是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是病因之一;二是不少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的DA功能异常是继发于谷氨酸神经元调节紊乱的基础上:三是已经发现的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都与谷氨酸传递有关。•5-羟色胺假说:•氨基丁酸假说•其他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四、临床表现•前驱期症状:无特异性,如1.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易激惹;2.认知改变: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的观念,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3.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4.行为改变:社会活动退缩,多疑敏感,社会功能下降;5.躯体改变:睡眠食欲改变、乏力、活动和动机下降等。显症期症状一:阳性症状•幻觉:幻听最常见。言语或非言语性,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评论性、争论性或命令性幻听常指向Sch。幻视出现要首先考虑是否由于躯体疾病、中毒、物质滥用或脑器质性疾病所致。幻觉科支配行为。•妄想: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之一,被害、关系、嫉妒钟情、非血统妄想较常见。原发性妄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瓦解症状群: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怪异行为、紧张症行为以及不适当的情感。显症期症状二:阴性症状•意志减退:有目的性的活动的意愿和动机减退或丧失•快感缺乏: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不能从日常活动中发现和获得愉快感,对即将参加的活动缺乏期待快感(降低患者参与活动的动机)。•情感迟钝:不能理解和识别别人的情感表露和(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此症状是社会功能不良、治疗效果差的重要预测因子。•社交退缩:社交性趣减退或缺乏•言语贫乏:阴性思维障碍,交流减少,内容空洞简单显症期症状三:焦虑抑郁•以疾病早期和缓解后期多见•多被忽视•症状可能是疾病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继发于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担心•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较少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提示患者发生自杀行为和物质滥用的可能性增加显症期症状四:激越症状•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比常人大四倍,但成为攻击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远比常人大。严重凶杀行为不比常人高。高危因素:男性、病前有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共患物质滥用、受幻觉妄想支配等。预测最佳因子-既往有暴力攻击行为•自杀:20-40%的分裂症患者有自杀企图,5%最终死于自杀。抑郁症状、虚无妄想、命令性幻听、逃避精神痛苦等是触发因素。多在疾病早期、刚入院或出院不久时发生。显症期症状五:定向、记忆和智能•一般无明显异常•存在高级认知功能缺陷:包括注意、执行功能、工作记忆、情节记忆、抽象概括和创造力显症期症状六:自知力•多数不全或缺乏•是影响智力依从性的重要原因五、临床分型•依据:根据临床相分型•意义:对药物选择、预后及病因学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一)单纯型•少见,约占患者的2%•病程:缓慢持续进展,早期不易察觉。•症状特点:阴性症状为主,极少有幻觉妄想。缓慢加重的孤僻懒散、被动退缩、兴趣日渐减少、缺乏进取心、本能欲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