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概述目录护理程序治疗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病因与发病机制•患者,女,17岁,汉族,高中生,因“间断性情感暴发、言语混乱、失眠一周”就诊。•现病史:患者一周前目睹父母因第三者介入发生激烈争吵后,情绪突然变得激动,声嘶力竭地喊叫,言语混乱,大哭,撕扯自己头发,砸坏家中物品。平静后精神恍惚,难以入睡,入睡后常因噩梦惊醒,每晚只睡3、4个小时。•患者自小娇惯,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既往体健,父母两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身体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楚,表情茫然,注意力不集中,应答迟钝,神色倦怠,对发病时的经过不能完全回忆。案例分析•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disorders)又称心因性精神障碍或反应性精神障碍,是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作用下所致的精神障碍。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应激相关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共同特点①心理社会因素是引起本病的直接原因。②临床表现与其经历的创伤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③病程及预后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去除密切相关。④一般预后良好,不会遗留人格缺陷。强烈的精神刺激持久的精神困扰个体的易感素质生物学因素病因常造成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常引起适应障碍不同个体对同样的应激源产生了不同的应激反应遗传、既往应激障碍病史、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儿童等•分析病因与发病机制时,既要考虑到应激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又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患者的人格特点、生活处境、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智力水平、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系统、认知评价等等,做出完整的分析。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急性应激反应,是指在突然遭受强烈精神刺激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产生的短暂的精神障碍。•一般认为,具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个体具有易感素质、适应能力较差、过度疲劳或合并脑器质性疾病者,发病机率可能增加。病例1患者,女,40岁,1周前因学习和交友问题与16岁女儿发生激烈争执,女儿离家出走,隔日患者接到警方通知前往认尸。见到溺水身亡的女儿,患者顿时呆若木鸡,转而精神恍惚,像变了个人似的,跟女儿轻声说话,众人劝阻无效,不肯离开现场,在被家属强行带离现场时声嘶力竭地哭喊,直至晕倒。醒后不断喃喃自语,有时还会对空讲话,内容多是与女儿的对话,对来访亲友却视而不见,不予理睬。食欲不振,体重骤减。睡眠差,有时彻夜不眠,称“等女儿回来再睡”,或很早起床,要去市场买女儿爱吃的东西。门诊以“急性应激障碍”收入院。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精神运动障碍情感障碍其他精神症状11223344躯体症状44震惊、茫然、麻木状态;意识恍惚或朦胧状态;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迟钝;遗忘。精神运动性兴奋伴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抑制(心因性木僵)情感淡漠、情感暴发、抑郁、焦虑、恐惧、悔恨、绝望等严重时有自杀行为多见:失眠、警觉状态易激惹、坐立不安少数:假性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应激事件导致的延迟和(或)持续的精神障碍。•有精神障碍家族史和既往史、性格缺陷、健康状况不佳或童年时受过心理创伤等因素使罹患本病的风险增加。病例2患者,女,32岁,护士。因“反复失眠、易怒六个月”入院。患者七个月前参与一场特大火灾的救援工作,亲眼目睹当时的惨烈场面。近半年来,患者经常做噩梦,梦见着火和伤者。平日里经常唉声叹气,打不起精神,难以集中注意力,对病房呼叫器的响声非常敏感,害怕声音响起。健忘,工作效率下降,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厌倦工作,头痛,胸闷,乏力,食欲减退。既往体健,无家族史及精神疾病病史,性格内向、敏感。精神检查:神清语明,查体合作,面色疲倦,沮丧,自诉无法维持现有工作,想休息一段时间。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闯入性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回避警觉性与激惹性增高抑郁心境①短暂“重演”性发作(闪回)②触景生情③梦魇可有心因性遗忘、自知力完整出现睡眠障碍自杀意念伙伴啊,你怎么走的这么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