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抗过敏药与抗炎药第五章抗过敏药与抗炎药制药与食品科学系马春娟掌握主要的抗过敏药与抗炎药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熟悉抗过敏药与抗炎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了解抗过敏药与抗炎药的研究进展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第一节抗过敏药Ⅰ第二节抗炎药Ⅱ第三节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Ⅲ过敏----有机体对某些药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正常地增高的现象。过敏的微观变化诱发过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常见的有2000-3000种,医学文献记载接近2万种。常见的过敏原如下:A、吸入式过敏原C、接触式过敏原D、注射式过敏原E、自身组织抗原B、食入式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汽车尾气、煤气、香烟等。如牛奶、鸡蛋、鱼虾、牛羊肉、海鲜、动物脂肪、异体蛋白、酒精、毒品、抗菌素、消炎药、香油、香精、葱、姜、大蒜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如冷空气、热空气、紫外线、辐射、化妆品、洗发水、洗洁精、染发剂、肥皂、化纤用品、塑料、金属饰品(手表、项链、戒指、耳环)、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如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原。常用抗过敏药物有三类。一、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异丙嗪(非那根)等二、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色甘酸钠、酮替芬三、其他药物: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等第一节抗过敏药Ⅰ组胺是过敏反应时释放的致敏物质。组胺可与组胺1型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过敏反应,如与组胺2型受体结合,则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抗组胺药主要是组胺1型受体拮抗剂,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异丙嗪(非那根)等,它们能与组胺竞争致敏细胞上的组胺1型受体,使组胺不能与其结合而产生过敏反应。一、抗组胺药一、抗组胺药此类药物能稳定致敏细胞膜,阻止组胺等多种过敏反应介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释放。常用药物是色甘酸钠、酮替芬。二、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二、过敏反应介质阻释剂如属于糖皮质激素的氢化可的松、曲安奈德(又称去炎舒松或去炎松-A)等,它们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故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作为非处方药,皮质激素类药物仅供外用,主要适用于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以及瘙痒症等。这类药物不应长期应用。三、其他药物三、其他药物药理作用:本品是问世最早的受体拮抗剂。皮肤科广泛用于一切瘙痒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湿疹、瘙痒症等。不良反应:常见头晕、嗜睡、口干恶心、倦乏、偶见皮疹和红细胞减少;长期应用达6个月以上可引起贫血。注意事项:高空作业操作机器的人及驾驶员禁用。乳母、新生儿禁用。抗组胺药—苯海拉明药理作用: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广泛用于一切瘙痒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不良反应:可见嗜睡、口干等,但较苯海拉明轻。可诱发癫痫。小儿服用过量可出现幻觉、不安和语无伦次。用水化氯醛处理后可恢复。注意事项:同苯海拉明。另外明显前列腺肥大、幽门十二指肠梗塞均应禁用。抗组胺药—扑尔敏药理作用:本品为长效组胺受体拮抗剂,用于慢性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和其他各种过敏性疾病。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出现嗜睡、倦怠。长期服用可增加食欲,导致体重增加。注意事项:孕妇慎用。禁止和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同时使用。(注:息斯敏可致人心血管系统副作用甚至死亡,医院已停开)抗组胺药—息斯敏药理作用:本品为非中枢抑制性的组胺受体拮抗剂。用于急性或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虫咬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等.不良反应:头痛、多汗、口干以及轻微胃肠不适。近两年报道大剂量应用时对心脏有毒性。注意事项:有心脏病者,对本品过敏者禁用。抗组胺药—敏迪药理作用:是一种强力长效的抗组胺药,用于急性或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出现荨麻疹、乏力头痛口干等反应。注意事项:两岁以下及孕妇哺乳慎用。抗组胺药—开瑞坦药理作用:本品为非特应性脱敏剂,皮肤科用于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