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抗菌药物培训培训时间2018.7.11培训人XXX主要内容: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处方权授予二、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三、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四、我院抗菌药物指标一、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处方权授予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ABC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是已列入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病原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经常或过度使用会使病原菌过快产生耐药的;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有药物的;新上市的,在适应症、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尚需进一步考证的、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2处方权授予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以上医院按年度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按专业技术职称授予医师相应处方权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①执业医师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②主治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③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可授予特殊级抗菌药物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从严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应由医疗机构内部授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有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1、感染病情严重者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3、已有证据表明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的感染使用时间限定在24小时之内,其后需要补办审办手续并由具有处方权限的医师完善处方手续二、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或实验室依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原则上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应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3、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或无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可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4、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按照临床适应症正确选用抗菌药物。5、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用药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二)给药剂量•一般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可应用较小剂量(三)给药途径•尽量口服治疗,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四)给药次数•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类、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可一日给药一次(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