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凝血系统动态平衡纤溶系统••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分类:以解剖部位分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以血栓成分分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纤维蛋白血栓和混合血栓。以颜色分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危害:血管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血管壁的损伤机械因素、感染、化学、免疫●血液成分改变血小板数增多或功能亢进、凝血因子浓度先天性或获得性增高、抗凝血机能减低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低●血流异常血液粘滞度增高及(或)血流改变促血栓的形成因素血栓性疾病有哪些?•一、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肺栓塞、肠系膜动脉及肢体动脉等。•二、静脉血栓形成以下肢深静脉形成最多见。常见于深静脉如股静脉、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等•三、毛细血管血栓形成常见于DIC、TTP及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血栓形成的过程•血管内皮的损伤•血小板的粘附、激活、聚集、释放•激活凝血机制•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凝血、溶血过程示意图凝血过程血栓溶解过程血管损伤组织损伤血小板因子某些凝血因子凝血活素复合体某些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溶酶原血浆激活因子组织激活因子链激酶、尿激酶等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溶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血栓)(血栓溶解)抗栓治疗策略•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动脉血栓以白血栓为主,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组成,抗血小板药物占有重要地位。•静脉血栓以红血栓为主,含有大量红细胞和纤维蛋白,主要是凝血系统被激活,抗凝治疗为主。•决定治疗策略时,首先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然后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选择有效的药物,要平衡抗栓治疗带来的获益和风险。抗栓与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抗凝血药◎纤维蛋白溶解药溶解血栓:抗血栓形成分类作用代表药物血小板抑制剂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烷A2(TXA2)抑制剂阿斯匹林、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抗凝药物限制纤维蛋白进一步形成1﹑通过抗凝血酶间接抑制Ⅱa和Xa因子的肝素类: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2﹑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和达比加群;4﹑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划沙班。溶栓药物直接溶解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链激酶、尿激酶、rtPA抗血栓药物分类抗血栓药物分类主要适应症:仍然是抗栓治疗的基石,是冠心病缺血事件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首选。•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注意事项:•治疗急性心梗时,第一片应捣碎或嚼碎后服用。•慎用于哮喘、胃十二肠病变、肾损害、严重肝损害、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服药时不要饮酒。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主要适应症:已成为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性疾病注意事项:•禁用于严重肝损害、活动性出血及怀孕期妇女。•择期外科手术者术前须停药7天以上。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作用: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和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风险。一般不需实验室监测。逐步取代了普通肝素。用法用法::深部皮下注射;禁止肌肉注射。注意事项:抗凝治疗大约七天。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者及妊娠妇女禁用。在治疗前及治疗中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如血小板计数低于原值的30~50%,应停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的适应症•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心肌梗塞、肺栓塞、脑血管栓塞、静脉血栓;•防治DIC;•用于心脏和血管手术、体外循环、血液透析。华法林•适应症:•机械瓣植入等患者的抗栓治疗。•持续性房颤有抗凝指征;心梗导致的心腔内附壁血栓;•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肺栓塞及静脉血栓栓塞。•用法:•成人开始时每天10-15mg,3天后根据实验室结果调整用量;凝血酶原时间应保持在25-30秒,凝血酶原活性应为正常值的25%-40%,INR维持在2-3之间。75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