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客体关系弗洛伊德克莱因费尔贝恩玛格丽特·马勒奥图·肯伯格寇哈特捆绑的结理论、实务与案列2客体关系治疗ObjectRelationsTherapy将“关系”本身作为治疗的焦点“关系”在治疗中和治疗外均占据核心位置3客体关系治疗ObjectRelationsTherapy客体关系治疗是一种强调“治疗师—个案”关系的深度心理治疗方法治疗模式是运用形成于治疗室内的“治疗师—个案”关系来治疗个案的病理帮助个案重获健康的客体关系促进个案自体感的积极改变4前言第一部分:对客体关系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介绍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分裂、投射性认同等概念进行阐述,使读者对客体关系理论有一个整体概观第二部分:在操作层面上为心理治疗师提供明确的可行程序,总结出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四个阶段:允诺参与、投射性认同、面质、结束第三部分:介绍治疗师的个人层面以及文艺作品中涉及的分裂内容,以及它们对治疗的作用51客体关系的发展2客体关系病理学3第一阶段:允诺参与4第二阶段:投射性认同5目录Contents客体关系理论:概述6第三阶段:面质7第四阶段:结束8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师必须考虑的四个问题9文艺作品中的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素材6理论篇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精神分析理论,于1940年至195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罗纳德·费尔贝恩和梅兰妮·克莱因等人所开拓。不同于弗洛伊德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并非寻求“驱力”的满足,而是在同他人的关系中来寻求满足。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所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preoedipal)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概述什么是“客体关系理论”?7理论篇海因兹·寇哈特梅兰妮·克莱因费尔贝恩玛格丽特·马勒奥图·肯伯格8梅兰妮·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主要理论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Klein1882.3.30-1960.9.22)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她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打开了理解婴儿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着婴儿的内心活动。她的理论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极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客体关系理论与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者她认为,婴儿通过内投和投射等机制建立其内外客体关系世界,并影响着自我和超我的形成,而潜意识幻想是这些机制运作的平台。从技术层面来看,克莱因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技术——游戏治疗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所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Theory,ORT)。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objectseeking)”,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基本概念如:幻想、客体、心位、投射、内射、分裂、投射性认同、内化。9梅兰妮·克莱因理论分析心理位置心理机制婴儿会使用各类心理机制来控制强烈需求、恐怖与婴儿幼稚的感受。婴儿如何和乳房建立关系即可显示各种机制。投射、内射、分裂、投射认同、内化偏执—分裂心理位置出现于生命的三至六个月抑郁心理位置约从半岁到一岁间在克莱因的视角下,两个心理位置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自我致力于将好客体内向投射并认同于它,使好客体成为自我理想(ego-ideal),最终与之融合,使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当坏客体呈现时,主体产生被坏客体毁灭的恐惧,死亡驱力投注在坏客体上,期待摧毁它,避免坏客体摧毁自我和内化的好客体。投射机制使主体可以将自身无法忍受的驱动力和情绪投向外部客体,借助这种方法,主体得以缓解自身的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将自身好的部分外向投射有助于主体与外部客体建立良性的情感纽带,形成稳定的人际模式。10克莱因认为,孩子在游戏中采用的古老以及象征形式的表征,“将心智世界用行动而不是用话语表现出来”,再矜持的孩子,也不会对玩具浑不在意。而游戏越开放越丰富越自由,也意味着孩子对现实的链接越好。游戏是克莱因研究孩子的方式,也可以成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在信息时代与智能时代下的今天,不要让手机、平板成为你和孩子的障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