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口腔颌面部感染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第三节颌面部间隙感染第四节颌骨骨髓炎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颌面部感染的特点,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的表现诊断和治疗颌面部各个间隙感染的来源、表现和脓肿切开引流的位置各种颌骨骨髓炎的表现、诊断;颜面部疖痈的治疗原则概述第一节(一)口腔、鼻腔、鼻旁窦常驻有各种细菌(二)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三)感染容易沿潜在的筋膜间隙扩散(四)颌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五)经内眦静脉、翼静脉丛等颅内外交通(六)颜面部皮脂腺、毛囊和汗腺丰富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面部的“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与海绵窦交通内眦静脉上唇静脉下唇静脉面静脉眼上下静脉眶下静脉面静脉海绵窦翼丛二、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分类1.局限性:冠周炎、疖、痈、毛囊炎、痤疮等。2.局部扩散性:间隙感染(脓肿)、坏死性肌筋膜炎。3.血循性:败血症、脓毒血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4.腺源性:淋巴结炎(婴幼儿多见)。5.逆行性:化脓性腮腺炎、颌下腺炎。(一)按照感染途径分类(二)按照病原菌分类二、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分类1.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条件致病菌)等。2.特异性:结核杆菌、放线菌、梅毒螺旋体、霉菌等。3.混合性:多种致病菌、需氧菌+厌氧菌等。患者的年龄、发生部位、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对致病微生物的耐受性等。(一)内因三、导致感染的原因(二)外因致病微生物的种类、毒力、数量。(一)病史牙痛、创伤、重病。(二)症状肿痛、发热、寒战、纳差等。(三)典型体征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四、诊断(四)物理检查皮温、压痛、波动感。(五)化验血常规、分泌物涂片。(六)特殊检查超声波、影像学、穿刺、活检、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四、诊断(一)全身支持疗法营养、水电解质平衡、控制体温等。(二)抗生素治疗合理使用、足量有效。(三)局部治疗五、治疗1.脓肿形成时——及时切开、充分引流。2.脓肿未形成——理疗。3.急性炎症控制后——清除感染灶,如病原牙、死骨、异物等。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第二节1.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一)定义2.常见于18~25岁的青年一、基本概念1.人类进化,下颌体缩短,萌出空间不足(二)病因2.阻生或正在萌出的牙冠周围软组织盲袋,不易自洁,适宜致病菌生长繁殖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萌出压力、咬伤、抵抗力下降牙冠周围的盲袋和感染的关系磨牙后区不适,轻微疼痛,无全身症状(一)炎症早期二、临床表现(二)炎症加重1.自发性跳痛,可放散至耳颞区2.波及咬肌时,出现不同程度张口受限3.咀嚼、吞咽时疼痛加剧4.口腔清洁差而有口臭5.全身不适,发热、畏寒、头痛、纳差、便秘等6.白细胞总数稍有升高(一)下颌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二)牙冠周围软组织红肿、糜烂、触痛(三)在肿胀的龈瓣下可触及牙冠(四)盲袋内常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形成冠周脓肿(五)严重者可见舌腭弓和咽侧壁红肿(六)患侧下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三、口腔检查向下颌支外后:咬肌间隙脓肿、边缘性(低毒性)骨髓炎向下颌支内后: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扁桃体周围脓肿向下颌体前下方:第一磨牙颊侧前庭沟迁延性脓肿、瘘向下颌体内侧:下颌下间隙脓肿、口底蜂窝织炎向前外方:颊部脓肿四、主要并发症冠周炎骨膜旁脓肿颌周间隙感染、脓肿冠状面观感染向上下扩散途径颞肌咬肌下颌骨下颌舌骨肌舌水平面观感染向前后、内外扩散途径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感染向颌周间隙扩散的途径慢性冠周炎引起的皮瘘下颌第三磨牙慢性冠周炎(可见第三磨牙萌出不全、冠周和咽侧软组织红肿、张口受限)(一)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口腔检查和X线片等可以作出正确诊断(二)应注意与第一磨牙的感染、磨牙后区的癌肿、扁桃体周围脓肿引起的疼痛和张口受限鉴别五、诊断1.局部以消炎、镇痛、建立引流为主(以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用钝头针依次冲洗盲袋,擦干,上10%碘合剂和冰硼散或冠周炎膜;有冠周脓肿时应切开引流)2.全身应注意休息、流食、勤漱口、抗生素(一)急性期六、治疗(二)慢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