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腔内与牙周组织相关的菌丛及微生物1、(一)口腔共栖菌和口腔正常菌口腔是人体五大菌库(口腔、肠道、皮肤、鼻脖和阴道)之一,口腔细菌密度高,数量大,唾液中的維菌超过10°/ml,牙菌斑生物膜中的细菌则更多,超过10/g重,细菌寄生期长,从出生后3~4小时开始,一直寄生至宿主死亡。1、口腔微生物种类繁多:已分离出400多种。密度高、数量大。2、出生后3-4小时口腔即有细菌定植直至个体死亡。3、口腔环境复杂:解剖、理化环境。4、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复杂:口腔微生物之间复杂关系共生:相互有利竞争:竞争空间、营养拮抗:抑制或杀死另一菌。共栖:细菌以此种方式保持菌群间于宿主间的平衡。共聚:指不同类型细菌表面的相应分子间的互相特异性识别并黏附。(二)牙周生态系(1)正常菌群是可变的。牙周微生物的复杂性确定了宿主免疫反应的复杂性。(2)正常菌群间失衡、微生物与宿主间失衡都会导致疾病如:导致内源性感染;为外源性感染提供条件;致敏宿主环境因素和后天因素(如吸烟)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临床表现疾病开始、进展骨破坏结缔组织和和炎症反应宿主免疫反应抗体中性白细胞内毒素及其他毒性因子细胞因子及前列腺素基制金属蛋白酶(MMs)(三)牙周病的致病因子Page和Kornman提出的牙周炎制病机制抗原(四)牙周病病因研究观点的变迁现代牙周病学观点菌斑的侵袭力=宿主的防御力→生态平衡(牙周组织健康)菌斑的侵袭力>宿主的防御力→生态失衡(患牙周病)菌斑的侵袭力<宿主的防御力→生态调整(牙周病防治)强调有细菌的存在,才有可能发生牙周病内因+外因—全身与局部=多因素(菌斑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当前研究焦点:识别牙周致病菌的毒性克隆株寻找牙周致病菌的毒性传递因子宿主的易感因子。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动因子2、牙菌生物膜•(一)牙菌生物膜的新概念:1898年,Black首先把菌斑这个名词引入口腔医学,将胶黏在牙面上的不能被水冲去的细菌斑块称为牙菌斑(dentalplaque),2002年,Socransk将茵生物膜定义为附着于生物或非生物固体表面的、包裹在自身分泌的多糖基质内的一种或多种做生物共同体。•近年来牙菌斑生物膜(dentalplaquebiofilm;的新概念可归纳为:牙菊斑生物膜是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问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它们构成较多相可有序生长的建筑式样!architeclure)生态群体,是口腔细菌生存、代谢和致病的基础。这念强调才荫玩生物漠的细菌不同于悬浮的单个细菌(二)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1、获得性膜:1-2小时形成2、细菌黏附与共聚3、菌斑生物膜的形成:一般12小时的菌斑便可被菌斑显示剂着色。9天后形成各种细菌的复杂生态群体,约10-30天的菌斑成熟达高峰(三)牙菌斑生物膜结构(四)牙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1.实验性龈炎(65年,Löe):证实龈炎的发生与菌斑堆积相关。2.流行病学调查:牙周病分布、患病率、严重程度与口腔卫生、菌斑积聚量呈正相关。3.机械清除菌斑或抗菌治疗有效果。4.无菌动物实验证明证实细菌能够破坏牙周组织。5.宿主免疫反应:人体抵抗形体不足或抗体亲和性过低,则易发生严重、广泛的牙周炎。使用菌斑染色剂后显示牙面上菌斑堆积多(牙面上变红色的部位)3、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一)龈上菌斑生物膜A、牙面球菌占优势的龈上菌斑(SEXx7500);B、龈缘处“玉米棒”状或“谷穗”状龈上菌斑(SEXX7500)•A.非附着性龈下菌斑(SEM×7000)•B.袋壁溃烂处可见较多入侵细菌(TSM×6000)(二)龈下菌斑生物膜4、牙菌斑生物膜的分类及主要特性菌斑生物膜分类接触组织优势菌致病性龈上菌斑生物膜釉质或龈缘处G+需氧菌和兼性菌龋病、牙龈病、龈上牙石附着性龈下菌斑生物膜保留在牙周袋内的根面牙骨质G+兼性菌和厌氧菌根面龋、根吸收、牙周炎、龈下牙石非附着性龈下菌斑生物膜龈沟上皮、结合上皮、袋内上皮G-厌氧菌和能动菌牙周炎、牙槽骨快速破坏4、牙菌斑生物致病的学说•分类:1、非特异性菌斑学说2、特异性菌斑学说3、菌群失调学说(二)非特异性菌斑学说1、疾病是由非特异性的口腔正常菌群混合感染引起。即不是单一或特异性致病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