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病毒主讲人:宋晓慧目录01.前言02.昆虫病毒的类群03.重要昆虫病毒概述04.昆虫病毒的生产05.昆虫病毒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1前言——1.昆虫病毒的最早记载昆虫病毒是引起昆虫致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体。最早关于昆虫病毒的记载是中国,在1149年出版的《农书》中,就记载有家蚕的“高节”“脚肿”病,即中国农民俗称的“脓病”。20世纪初才证明“脓病”病原是核型多角体蚕(高节)病蚕腹脚基部变为乳白色蚕(正常)2昆虫病毒的类群•病毒virus:一类形态最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由单一的核酸(RNA或DNA)组成中心核、核外包裹一层外壳蛋白组成。•昆虫病毒:是指能感染昆虫且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的病毒,涉及20多个科,能够用于生物防治的主要包括囊泡病毒科Ascoviridae、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裸露病毒科Nudi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nae、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等科的成员。•病毒病viraldisease:由病毒病原体引起的疾病。2.1昆虫病毒的基本特征(1)典型病毒粒的构造•病毒粒有时也称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virus、particle),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病毒粒的基本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2.2病毒的主要类群(2)病毒的主要类群:传统上,以“原始寄主”来将病毒划分为若干类群。“原始寄主”:病毒的反应首先引起人类注意的寄主。病毒的主要类群2.3不同种类病毒的分类(3)不同种类病毒的分类分类依据:①形态学特征病毒粒子的形状、大小;亚显微结构等②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征核酸类型、核酸特性、蛋白质构成以及隔成分的含量、分子量、浮力密度和沉降系数等③生物学特征病毒入侵生物体的复制过程、寄主范围和传递方式等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九次报告,将目前所承认的2284种病毒和类病毒归入6个目、87个科、19个亚科和349个属。其中昆虫病毒涉及20多个科不同种类病毒的分类2.4不同种类病毒的结构(4)不同种类病毒的结构3重要昆虫病毒的概述到1986年前为止:•国内外已从约1100种昆虫、螨类中分出约1690种病毒•我国已从约7目26属190种昆虫中分离出234株病毒•已知昆虫病毒的寄主有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脉翅目、革翅目、毛翅目、蜉蝣目、蜻蜓目等,尤以鳞翅目为主要寄主。目前已知至少有20余类的昆虫病毒,但研究历史最长、防治应用最广的是杆状病毒科中的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PolyhedrosisVirus,NPV)和颗粒体病毒(GranulosisVirus,GV)以及呼肠孤病毒科中的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kasmicPolyhedrosisVirus,CPV)。当然囊泡病毒科中烟草夜蛾囊泡病毒3h株(Helithisvirescensascovirus3h,HvAV-3h)的作为后起之秀,近年来也有突出表现。3重要昆虫病毒的概述•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polyhedrosisviruse,简称NPV)是研究得最早和最为详细的一类昆虫病毒。•在分类上为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的A亚组。3.1核型多角体病毒(NPV)3重要昆虫病毒的概述3.1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一般形态特征:-具有较大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polyhedra,简称IB或PIB),在被感染的细胞核内形成。舞毒蛾NPV病毒粒子春尺蠖NPV病毒粒子美国白蛾NPV病毒粒子-多角体大小常因寄主昆虫种类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在统一寄主细胞内,多角体的形状大小也有区别。常见的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立方体、不规则形等。3.1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病毒粒子由外到内:囊膜(内膜)——一层脂质膜衣壳(内膜)——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髓核——由DNA组成,呈螺旋状后两者加在一起成为核衣壳。一个品系的NPV,可能每个囊膜内均只有一个核衣壳,也由可能每个囊膜内由1到多个核衣壳而成为“病毒束”,前者称为单粒包埋型病毒,后者称为多粒包埋型病毒。NPV病毒粒子结构图3.1核型多角体病毒(NPV)(1)NPV的理化性状:•不溶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三氯甲烷、苯、丙酮等•强酸或强碱溶液处理,能使多角体蛋白质溶解。•病毒粒子外有包涵体的保护,可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多年仍不失效。对低温有较高的忍受力。如家蚕NPV在–135℃~–150℃条件下反复冻结融解5次,其感染力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