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量化與質化的測量組員:2為何要測量發展完整、精確的量數。延伸我們的感覺、幫助人們觀察看不到的事情。可直接觀察測量,但大多數的問題無法直接觀察測量。在測量前必須清楚自己的興趣是什麼。3量化與質化的測量測量的途徑有以下差異:1.時段的安排(在搜集或分析資料之前進行籌畫).量化是籌畫階段時,就發展測量變項進而轉換成行動。.質化絕大多數是搜集資料過程中進行。2.資料本身.量化是以數字型態呈現資料。.質化運用更彈性的方式呈現(口語、非口語)。4量化與質化的測量測量的途徑有以下差異:3.連結資料與概念之過程.量化是搜集資料前就思考概念、界定資料(解釋名詞)、確認方向。.質化也是搜集資料前就思考概念,但是在搜集過程中又會發展更多可能的概念,然後又搜集,再提出可研究或測量的方法(持續、互動)5測量過程的環節量化研究者:演繹法。質化研究者:歸納法。概念化:是採取一個構念,給予理論或概念定義以精煉它的過程。操作化:是連結概念定義與某組測量技巧或程序。構念(想法、想要知道什麼)概念化操作化6量化的概念化與操作化三個層次:1.概念的:研究者有興趣的是二個構念之間的因果關係,或概念假設。2.操作的:研究者有興趣的是實徵假設,判定指標(變項)之間的關聯程度。3.經驗的:對假設做經驗測試。測量過程中把三個層次連結起來,透過演繹,從抽象移向具體。7質化的概念化與操作化質化研究的概念化:1.試圖組織資料,從資料中找出意義。2.發展新的概念,有系統地陳述概念,檢視概念之間的關係(想法與證據是互依的)。質化研究的操作化:1.(事後)詳盡地描述如何蒐集資料,並思索哪些即將成為概念基礎的資料。2.質化研究者遵循的過程是一種相對的互動歷程。8信度與效度信度(reliability):是指可靠或一致。在同樣或類似的條件下,同一事件可以重複或再次發生。一個指標產生的數值結果不會因為測量過程的特質,或因為測量工具本身而改變。效度(validity):意為真實性、研究結果符合真實的程度、研究結果正確性的程度。有關現實的想法與實際狀況「契合」的程度。也就是指概念與操作性定義彼此如何銜接。(質化研究者堅稱效度的核心原則是真實,並試圖在他們對於社會事件的了解、想法與陳述,以及實際發生的事情之間創造緊密的結合。)9測驗缺乏信度的原因(王文科p.133)1.有缺點的題目2.太難的題目3.太容易的題目4.不當的題目數5.不類似的題目6.應答者的特徵7.工具施測時有瑕疵8.計分程序有缺點10增加測驗信度的方法(王文科p.134)1.採用正確、不含糊的題目2.將實施程序標準化3.將計分程序標準化4.避免應答者處於不正常的情況下測試5.使測驗足夠容納好的題目6.測驗上的每個題目確定能測量相同的結果7.編製具有適當難度的題目11信度的類型(王文科p.139)4.折半信度.用來決定同一測驗內題目測量同一特徵的程度(以求得內部一致性)。.僅施測一次;各半分別計分;計算兩半之間的相關;可應用史布校正公式。5.庫李信度.決定同一測驗上各題目評量同一特徵的程度(確保內部一致性)。.僅施測一次;應用庫李公式。12信度的類型(王文科p.139)1.再測信度.確定穩定性;將同一工具施測相同對象,排除因施測方式不同而可能造成的廣泛變化。.將同一測驗隔一段期間先後對同一團體,施測兩次,然後求其相關。2.複本信度.求得某測驗的兩種形式確實相等。.將同一測驗的兩種形式連續施測同一團體,求得相關。3.再測與複本信度.同時求得穩定性與相等性(結合前面兩種方法而成)。.先施測甲式,隔一段時間,再施測乙式,求其相關。13信度的類型(王文科p.139)6.交互評分者信度.決定結果的客觀程度;即不問評分者為誰,對同一測驗評定結果將會相同。.施測一次;交由兩人評分;計算兩項分數間的相關。7.交互觀察者一致.由不同觀察者決定某事件是否發生的一致程度。.讓兩位觀察者在指定的時間間距,注意某事件的發生情形;以求出他們看法一致部分的百分比。14測量標準誤(王文科p.140)測量標準誤乃就同一事物,重複測量,可能造成的變異範圍而做的估量。測量標準誤的大小恰與信度係數呈相逆的關係,也就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