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09 级 04 班 实验课程名称智能天线的 MATLAB 仿真实现 指导教师及职称 开课学期 2011 至 2012 学年 下 学期 上课时间 2012 年 6 月 12 日 一、实验设计方案 1 实验名称:智能天线的 MATLAB 实现 实验时间: 2012-6-12 小组合作: 是○ 否● 小组成员:无 1、实验目的: (1)解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智能天线的接收准则 (3)自适应算法最小均方 LMS 2、实验设备及材料: 硬件设备:计算机一台 机器配置:CPU 1.8G RAM 512M 操作系统:WINDOWS XP 开发工具:MATLAB 3、实验内容: 随着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智能天线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是解决频率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提高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本实验通过对自适应智能天线进行仿真实现,统计分析误码率的数据。主要的实验内容: (1)用 MATLAB 编程实现基于 MMSE 准则的最小均值算 LMS,并分析算法的性能。 关于 LMS 算法的收敛速度,将讨论两点:第一对一个特定的信号环境,收敛速度和步长因子 有何关系,第二,信号环境本身的特性,对收敛速度有何影响。 (2)用 MATLAB 仿真统计未利用智能天线和智能天线直接接收的误比特率;绘制出的误比特率的曲线比较图,并进行分析。 (3)改变 LMS 算法的加权向量,波达方向角,统计数据的误码率。分析加权向量及波达方向角改变,对智能天线的性能是否有影响。 1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智能天线原理图 (2)编程实现 (假设天线 8 个阵列单元) ①由于最小均方差(LMS)算法的性能受到步长因子 的影响,步长因子的数值变化将影响LMS 算法的综合性能。编程实现四种不同的步长因子: =0.01; =0.001; =0.0001 时阵列方向图。 ②用 MATLAB 编程统计未利用智能天线和智能天线直接接收的误比特率。 ③改变 LMS 算法的加权向量,波达方向角,统计数据的误码率。 5.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①数据输入 数据输入包括天线阵列数 训练训练 信号长度 步长因子 波达方向 ②结果输出 方向阵列图 误比特曲线图 6.参考文献: [1] 吴彦文.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年 4 月第 1 版. 2 二、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设备与材料、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步骤见实验设计方案 2、实验现象、数据及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