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典素贞•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又称慢性心功能不全,一般是由于心肌的收缩力下降,使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静脉系统(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和特征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根据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以及病程病情的不同阶段,本病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病症范畴。慢性心力衰竭按发病原因及病理生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原发性心肌收缩力减退,包括各种原因所致心肌炎、心肌病以及缺血性心脏病等;•2心脏前负荷过重,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瓣膜关闭不全、心内或大血管分流性疾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慢性心力衰竭按发病原因及病理生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3心脏后负荷过重,如肺动脉高压,体循环高压,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等;•4心脏前负荷不足,如二尖瓣、三尖瓣狭窄,心房黏液瘤,心脏压塞和限制型心肌病等;•5高动力循环状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维生素B1缺乏等。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其心力衰竭症状往往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所诱发,常见诱发心力衰竭的原因有:•1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2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3血容量增加,如摄入钠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其心力衰竭症状往往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所诱发,常见诱发心力衰竭的原因有:•4心律失常,房颤最常见,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5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尽管内科和外科的治疗进展明显地降低了心衰失代偿期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但慢性心衰患者常因呼吸困难和疲乏无力而致残。事实证明,一些呼吸困难与疲乏无力与心功能不全之间并无固定联系,如能正确地进行康复治疗,对心功能的改善同样有效,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很有意义。【诊断要点】•1.诊断:•(1)左心衰:•1)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2)双肺底湿湿啰间,啰音部位与体位有关。•3)左心室区听至第三心间奔马律。•4)左心室扩大。•5)左室舒张末压增高。•(2)右心衰:•1)下垂性水肿。•2)颈静脉怒张、搏动,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3)肝、脾大。•4)右心室扩大。•5)右心室区听到第三心间,吸气时增强。2.心脏功能分级:心功能I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心功能II级:又称心力衰竭一度,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心脏功能分级•心功能III级:又称心力衰竭二度,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体力活动后加重。•心功能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康复指征】•慢性心衰可由多种心脏病引起,康复运动应在活动原发病和药物纠正心衰的基础上进行。虽然多数医师要求慢性心衰患者限制体力活动,但近年来对心衰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报道逐渐增加,认为运动后患者的最大摄氧量和运动耐力可分别提高18%~25%和18%~34%,运动训练可降低患者安静心率和恶极量运动时的心率,降低运动时每分通气量,改善运动肢的最大血液量。运动训练后,其客观体征和生活质量积分也有改善,并无不良反应报道。【康复指征】•康复疗法运动训练的适应证:稳定性慢性心衰,心功能I~III级。心功能II、III级患者在运动训练中受益最大。•康复疗法运动训练的禁忌证:不稳定性心脏病,合并发热性疾病,进行性左心室功能不全,合并栓塞、肺炎等。【西医康复】•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心衰:对心衰首先应行产生心力衰竭原发疾病的治疗,去除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可采取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方法,有效地根治或控制心脏病病因。•某些心脏病可用药物根治或改善,如脚气性心脏病的维生素B1治疗、贫血性心脏病的铁剂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贩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对引起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