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学反应模式梅毒血清学反应模式前言前言梅毒是一种慢性性传播疾病。它可以侵犯皮肤、黏膜及其他多种组织器官,可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病程中有时呈无症状的潜伏状态。近年来,我国梅毒的的患病率快速上升,因此,对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正确地评价,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依据显得尤为重要。梅毒螺旋体一旦侵入人体后,血清中可产生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和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目前梅毒的检测多采用血清学试验。即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其中RPR法是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而ELISA和TPPA法为特异性的梅毒血清学试验除临床症状外,梅毒诊断主要是依靠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血清学检测方法。梅毒血清学表面模式较为复杂,目前采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程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使梅毒诊断的准确性受到限制,并由此可能牵涉到一系列社会和法律问题。因此,选择先进的检测方法、合理的检测程序以提高梅毒诊断的准确性,已成为当务之急。抗原抗原抗原构造业已发现梅毒螺旋体有20余种膜蛋白抗原,主要有34、44和47kD等外膜蛋白,其中47kD外膜蛋白含量最高且抗原性强。内鞭毛抗原为主要由33kD、33.5kD核心单位和37kD鞘膜蛋白亚单位组成的聚合结构,其中37kD鞘膜蛋白亚单位含量高且抗原性强。基因组梅毒螺旋体Nichols株染色体为一条由1138011bp组成的DNA。螺旋体抗原螺旋体内部,类脂质多糖复合物,无种属特异性,广泛的交叉反应,螺旋体属中各群之间及螺旋体以外的病原体抗体交叉反应。体表抗原:蛋白质多糖复合物,无种属特异性,同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反应。确认梅毒的主要标记抗原(梅毒螺旋体表面脂蛋白):外膜脂蛋白抗原具有强免疫原性,是梅毒螺旋体的主要免疫优势抗原。轴丝抗原是梅毒螺旋体的运动器官,其免疫原性很强,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4D抗原为螺旋体特异性表面抗原,主要包括TpN15,17,42,47抗体抗体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以迟发型超敏反应为主,有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双重作用。梅毒患者或实验感染动物均能产生两类抗体。一类是抗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当补体存在时,可将梅毒螺旋体杀死或溶解,并对吞噬细胞发挥调理作用。另一类是抗心肌磷脂的非特异性抗体,又称反应素,无保护作用,仅可用于梅毒血清学诊断。梅毒患者体内常发现有其它自身抗体,如抗淋巴细胞抗体、类风湿因子、冷凝集素等,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反应。此外,早期梅毒患者或实验感染家兔均显示初期抗体以IgM为主,经治疗后仅能检出IgG。梅毒螺旋体抗体:非特异性抗体:反应素(抗类脂质抗体)特异性抗体:IgM、IgG非特异性类脂质反应素抗体:即抗心磷脂抗体,又称为反应素。是梅毒螺旋体在破坏机体组织的过程中,体内释放一种心磷脂抗原,这种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反应素多为IgA和IgM混合型抗体,此类类脂质抗体在体外可增强巨噬细胞对梅毒螺旋体的吞噬作用。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血清中反应素可长期存在,经适当治疗后可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抗密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早期患者以产生针对梅毒螺旋体轴丝中37KDa鞘亚单位成分的IgM抗体为主;另外还有针对梅毒螺旋体多肽(分子量分别为45、42、33、30、16.5、15.5KDa)的抗体。二期梅毒时,血循环中可出现抗全部梅毒螺旋体抗原的IgM和IgG抗体,对多肽的抗体除了以上六种外,又增加了另外16种多肽抗体。如经治疗,IgM抗体浓度降低,血清中只能检出IgG抗体。当疾病进入晚期时,则血循环中的某些抗梅毒螺旋体抗原多肽的抗体会逐步消失。反应性反应性反应性非反应性非特异有梅毒感染的可能性,一期或二期梅毒。假阳性反应性见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慢性肝病等。可采用特异性抗体实验验证确认。不能排除梅毒一期早期和三期。可采用TPPA、ELISA等特异抗体检测方法排除特异性有梅毒感染的可能性,可为各期梅毒,假阳性反应性常见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慢性肝病等。可采用蛋白印迹(WB)方法确认。未检出梅毒抗体。患者未感染梅毒。除非有其他证据证明感染的存在。筛检试验筛检试验单项筛检多项筛检串联试验:用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