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进展DIC=DeathIsComing?DIC定义201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学会(ISTH)/科学标准化学会(SSC)将DIC定义为: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中间病理学环节)。继发性综合征(中间病理学环节)。DIC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微血管体系损伤血管体系损伤,严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综合征。起始阶段无DIC症状APTT和PT缩短纤溶活性增高消耗早期微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D-二聚体和SFM升高消耗晚期微血栓形成和出血血小板明显减少APTT和PT延长死亡恢复DIC新概念2012年共识在国内原有定义的基础上,融入了“微血管体系损伤”的概念,将其定义为: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1):978-979.新概念特点①突出微血管体系微血管体系在DIC发生中的地位;②重申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③阐述DICC的终末损害多为微循环障碍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器官功能衰竭;④指出DIC的发病机制虽然复杂,但始终是以机体凝血系统活化凝血系统活化为始动因素,从而引发凝血因子的消耗以及纤溶系统活化凝血因子的消耗以及纤溶系统活化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很多疾病都可引起DIC,据我国2471例DIC的总结:感染性疾病占36,94%病理产科24.8l%恶性肿瘤24,2%手术与创伤4.34%近年来,一些新的疾病或病理过程(如艾滋病与器官移植)诱发的DIC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源性原因:占4%~8%。药物、手术及医疗操作、肿瘤治疗、不正常的医疗过程,如溶血性输血反应。病因分布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年第25券第4期由于原发病不同,DIC的临床表现呈现多多样性样性,但与DICDIC病理生理过程病理生理过程相关的临床表现包括:出血出血、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微血管栓塞微血管栓塞和微血管病微血管病性溶血性溶血。临床表现DIC按临床经过临床经过分型:急性型:在数小时至1-2d内发病,病程急剧而凶险。出血症状严重,可伴有血压下降,甚或休克。慢性型:病程可长达数个月,出血不严重,高凝血期较明显。分型宋善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继续医学教育,2006,20(4):9-15。DIC按病理过程病理过程分型Ⅰ型(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Ⅱ型(只有血栓形成)Ⅲ型(只有纤溶)宋善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继续医学教育,2006,20(4):9-15。根据体内稳态调控功能体内稳态调控功能的紊乱情况,DIC可分为两类:(1)非显性(non-overt)DIC:即止血机制处于代偿状态代偿状态的DIC。(2)显性(overt)DIC:即止血机制处于失代偿状态失代偿状态的DIC。在显性DIC中,又可进一步分为两型:①可控型显性可控型显性DICDIC,指血管内皮调节网络的压抑是短暂的,只要原发致病条件或病因(如前置胎盘、配型错误输血)迅速被清除,内皮调节网络可以迅速恢复。②非控型显性非控型显性DICDIC,指血管内皮调节网络被压抑的同时,还存在调节网络的降解或破坏(例如败血症、创伤)。分类分期实验室检查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小板计数。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3P试验。常用DIC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宋善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继续医学教育,2006,20(4):9-15。实验室检测可信度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AT-III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肽A血小板因子4FDP血小板计数鱼精蛋白试验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PTAPTTDIC诊断DIC的诊断不能依靠单一的实验室检测指标不能依靠单一的实验室检测指标,首先必须存在基础疾病,然后需密切观察临床表现,结合并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加以综合判断。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