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CardiacarrestandsuddencardiacdeathCardiacarrestandsuddencardiacdeath定义•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发生的(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以突然性意识丧失为前驱症状的意外性自然死亡。SCD常发生于院外或急诊室。病因病因急性心肌梗塞占75%--80%。35岁前主要是心肌病占5%--15%。其他包括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病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急性冠脉事件;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陈旧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理•心室颤动•心室停顿•无脉性电活动(电-机械分离)心室停顿心室颤动无脉性电活动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经过•前驱期:猝死前的数天可有胸闷、气促等非特异性症状。亦可无前驱表现,瞬即发生心脏骤停。•终末事件期:心血管事件急剧变化的1小时内。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心脏骤停: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和全身抽搐,呼吸停止,皮肤苍白,瞳孔散大,二便失禁。•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多数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度到生物学死亡。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颈、股)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瞳孔散大•听诊心音消失其中早而可靠的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心脏骤停的处理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其生存率在5%--60%之间。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心肺复苏(CPR)的基本概念是指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和智能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措施。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生存链:四“早”----早进入急救系统、早初级心肺复苏、早除颤、早高级心肺复苏生存链尽早呼救尽早CPR尽早除颤尽早ACLS心肺复苏的历史沿革•现代心肺复苏始于20世纪60年代•曾召开过多次心肺复苏的国际会议•为规范心肺复苏的操作,各国先后制定过多个心肺复苏指南——美国1968,1974,1980,1986,1992——欧洲1992,1996,1998•2000年制定并命名为2000、2005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最近一次心肺复苏的国际会议于2010年1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举行,制定了2010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与2005主要变化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早期识别与呼叫;(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3)早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2.几个数字的变化:(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min”(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无脉电活动(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与2005主要变化(7)维持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3.整合修改了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程序图2010年AHA(美国心脏学会)的CPR和ECC(心血管急救)指南最新发生变化是将成人和儿童患者(不包括新生儿)BLS中“ABC”(气道,呼吸,胸外按压)的步骤更改为“CAB”(胸外按压,气道,呼吸)。其重要性是减少开始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这一步骤顺序变化需要所有人重新学习心肺复苏术。指南推荐变化的理由如下:绝大多数心跳骤停发生在成人,据报告所有年龄心脏骤停者CPR存活率最高均属被目击的室颤或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这些患者CPR早期最关键要素是胸外按压和电除颤。参与心肺复苏的人员•非专业医务人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