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疗法概览传统疗法中心奎瑜平衡医学平衡针灸平衡推拿平衡火罐平衡刮痧平衡心理平衡药物平衡针灸2002年11月被确定为军队系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王文远教授发明1.平衡针灸学的定义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其特点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神经,实施对能量物质的再分配、再调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2.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心神调控学说神经调控学说另外,平衡针灸学吸纳传统医学阴阳整体学说、现代医学心理平衡学说、生理平衡学说以及环境平衡学说等思想精华3.平衡针灸学的定位治疗定位:在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自我平衡系统。疾病定位:在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自我调控系统。病因定位:在病人大脑高级中枢的环境适应系统。4.平衡针灸学的特点•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充分利用人体信息系统•突出单穴疗法•突出快速针刺•突出即时效应•突出针感效应•突出穴名通俗化•突出离穴不离经•突出穴名通俗化•突出安全无副作用•突出临床实用性5.平衡针灸学的取穴原则传统针灸以循经取穴、辨证取穴为基本原则。平衡针灸主要以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对应取穴为基本原则。临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双侧同时取穴等取穴原则。6.临床常用穴位共38个穴位,其中:头面部穴位9个上肢部穴位11个下肢部穴位11个胸腹肩背部穴位7个头面部常用平衡穴位升提穴(BP-HNI)腰痛穴(BP.HN2)急救穴(BP.HN3)偏瘫穴(BP.HN4)胃痛穴(BP.HN5)鼻炎穴(BP.HN6)牙痛穴(BP.HN7)明目穴(BP.HN8)醒脑穴(BP-HN9)上肢部常用平衡穴位臀痛穴(BP.UEI)膝痛穴(BP-UE2)痔疮穴(BP-UE3)胸痛穴(BP-UE4)肺病穴(BP.UES)降糖穴(BP.UE6)踝痛穴(BP-UE7)咽痛穴(BP-UE8)颈痛穴(BP.UE9)感冒穴P.UE10)指麻穴(BP-UEl)下肢部常用平衡穴位耳聋穴(BP.LE2)过敏穴(BPLE3)肘痛穴(BP.LE4)腹痛穴(BP.LE5)肩痛穴(BP.LE6)癫痫穴(BP.LE7)精裂穴(BP.LE8)肾病穴(BP.LE9)腕痛穴(BP.LE10)头痛穴(BP.LEII)降压穴(BP.LEl2)胸腹肩背部常用平衡穴位痛经穴(BP.A1)面瘫穴(BP-A2)神衰穴(BP.A3)痤疮穴(BP.B1)疲劳穴(BP.B2)乳腺穴(BP.B3)肩背穴(BP.LE1)头面部穴位1、升提穴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直上10cm,后发际直上16cm,双耳尖连线中点前2cm处。2、腰痛穴定位: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3、急救穴定位:位于人中沟与鼻中隔连线的中点4、胃痛穴定位:位于口角下1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cm处5、鼻炎穴定位:位于颧骨下缘中点6、牙痛穴(又名失语穴)定位:位于耳垂正中处7、明目穴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8、醒脑穴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段之间的凹陷处及颈后枕骨下两侧(医风及风府之间1/2处)(或风池穴)9、偏瘫穴定位:位于耳尖直上3cm处(约1.5寸)上肢部穴位1、颈痛穴定位:半握掌,第4、5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处(或八邪穴)2、感冒穴定位:半握掌时,第三掌骨与第四掌骨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3、咽痛穴定位: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或合谷)4、指麻穴定位:半握掌时,位于第五掌骨中点处5、胸痛穴定位: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6、痔疮穴定位: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7、膝痛穴定位:手心向下,上臂伸直于肩关节与腕关节连线的中点(或曲池上1cm)8、臂痛穴定位:位于肩峰至腋后皱臂连线的1/2处(或肩贞)9、踝痛穴(又名失眠穴)定位:位于前臂掌侧面、腕横纹正中央桡侧端,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或大棱)10、降糖穴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掌长肌腱之间11、肺病穴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掌长肌腱之间下肢部穴位:1、头痛穴定位:位于足背第1、2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或太冲)2、腕痛穴(又名光明穴)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