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焦虑障碍2强迫障碍•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3强迫障碍•美国(1984)5大城市流调发现终生患病率为2.5%•6个月的时点患病率为1.6%•我国(1986)12地区调查的患病率是0.030%•男性发病高峰在13-15岁,女性在20-24岁•男女比例基本接近4强迫障碍•约50%一70%的患者是在一次应激事件之后发病•疾病初期大多极力掩盖症状,故很多人需要历经5一10年才就诊•国外的统计表明,首次住院年龄平均为30岁•约1/2的患者有抑郁症状5(一)临床表现•强迫观念(obsessions)和强迫行为61.强迫观念•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或冲动念头。–强迫思维、强迫性回忆、强迫性怀疑、对立性思维–强迫表象:为反复呈现逼真、形象的内容,而强迫观念指抽象的思想。–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72.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又名强迫动作,指重复一种无意义的行为。–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复杂的有固定格式的行为组合,称为强迫仪式行为)8DSM-Ⅳ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A、或者是强迫思维,或者是强迫动作:9强迫思维的定义是下列4者:•(1)在病程中某一时间所体验过的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会反复或持久地很不和适宜地闯入头脑,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烦恼;•(2)这种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不单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过分担心。•(3)患者企图忽视或压制这些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或者用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4)患者认识到这些强迫性思想、冲动意念、或想象都是他自己头脑的产物(并不是被强加的思想插入)。10强迫动作的定义是下列二者:•(1)患者感到为了被迫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按照应当僵硬执行的规则而不得不进行的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次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默默地重复字词);•(2)目的在于预防或减少痛苦烦恼或为了预防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景而进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然而这些行为难为或精神活动实际上并不能起到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作用,或者实际上是明显的过分。11DSM-Ⅳ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B在病程中的某一时,患者自己曾认识到这种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C这种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产生了明显的痛苦烦恼,有时是费时的(一天花费1小时以上)或明显地干扰了正常的日常活动、职业(或学生)功能、或平常的社交活动或关系。12DSM-Ⅳ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D、如有另一种轴I型诊断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它(例如,进食障碍之沉湎于食物;拔毛症之拔除毛发;躯体变形症之考虑到自己的外貌;物质滥用障碍的沉湎于滥用药物。疑病症之沉湎于患有重病;性变态之沉湎于性冲动欲望或性幻想;重性抑郁障碍之反复地自责自罪。)•E、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药物(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13(二)病因学141.生物学因素•遗传: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达65%•一级亲属中OCD的患病率为15%一20%15脑影像学:•Hoehn等(1991)发现额叶脑血流量增加与OCD有关,氯丙咪嗪能降低额叶脑血流量,故具有抗强迫作用。•单光子发射扫描(SPECT)检查氟西汀治疗前后的病人,发现氟西汀能使额叶内侧皮层的脑血流量大大减少,同时大大的减轻强迫症状及焦虑症状。•16脑影像学:•PET研究表明,OCT患者额叶眶区、尾状核和基底节的局部脑皮质代谢增强,有效的治疗减轻了强迫症状后,局部脑代谢水平相应降低1718生化研究:•几乎所有具有抗强迫作用的药物如氯丙咪嗪、氟西汀和舍曲林等均有5-HT回收抑制作用,而对5-HT回收作用较弱的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则几乎没有抗强迫作用,故推测强迫症的发生与5-HT相关•有40%-60%的强迫症患者用5-HT回收抑制剂无效。5-HT异常假说支持强迫症患者5-HT功能异常,但5-HT功能改变的性质仍不清楚,仅用5-HT活动增强或减弱还无法解释强迫症的复杂发病机制。192.心理社会因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