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消化内科赵洋1概述1.临床表现2.辅助检查3.治疗原则4.2概述概述•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血流不足所导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3解剖学—动脉系统解剖学—动脉系统回结肠动脉—回盲部•肠系膜上动脉右结肠动脉—升结肠中结肠动脉—横结肠脾曲吻合点左结肠动脉—降结肠•肠系膜下动脉乙状结肠动脉—乙状结肠直肠上动脉—直肠上部直肠中动脉—直肠中部•髂内动脉直肠下动脉—直肠下部Sudek点4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5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6解剖学--静脉系统解剖学--静脉系统•中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回结肠静脉•乙状结肠静脉•左结肠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直肠上静脉门静脉门静脉7常见病因常见病因•血管因素•结肠血供灌注压下降•血液系统疾病和高凝状态•感染•肠腔压力变化•药物•手术•其他少见原因8•血管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或栓塞、侵犯血管或血管外压致结肠缺血、血管炎等•结肠血供灌注压下降•低血压、低血容量情况下,肠道血流减少,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腹泻导致脱水及感染性休克等•血液系统疾病和高凝状态•MDS、DIC、真红细胞增多症、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血小板增多症等9•感染•寄生虫、细菌、病毒(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肠腔压力变化1.动力异常:便秘、腹泻、自主神经功能异常2.引起肠梗阻的潜在因素:肿瘤、良性狭窄等3.人为增加肠腔压力:结肠镜、钡餐灌肠、清洁灌肠10•药物•可卡因、麦角胺、雌激素、苯丙胺、洋地黄、干扰素、加压素以及口服避孕药等。–原因:1.造成凝血机制异常,或形成微血栓2.强烈收缩血管3.导致渗透性腹泻造成低血容量4.机制不清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11•手术•最有可能诱发缺血性肠炎的手术--腹主动脉瘤手术–原因:1.手术中低血压2.中断肠系膜血流或误诊肠系膜下动脉3.胆固醇栓子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其他少见原因•如长跑后发生缺血性肠炎、过敏、医源性等12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病理分类–Marston等按病变程度将IC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坏疽型3种类型。后又分为坏疽型和非坏疽型2种。缺血性结肠炎非坏疽型坏疽型一过性可逆型慢性不可逆型慢性节段性结肠炎结肠狭窄13•好发部位–以左半结肠最多,此部位多为两支动脉末梢供血区域交界处,易发生供血不足。1.肠系膜下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时呈锐角下行,与腹主动脉近乎平行,随血流冲下的栓子容易进入肠系膜下动脉,造成栓塞。2.肠系膜下动脉较肠系膜上动脉稍细,血流量少,血流缓慢。3.左半结肠的血供主要来自肠系膜下动脉,脾曲为肠系膜上、下动脉吻合部,为两支动脉末梢供血的交界区域,更容易发生供血不全。14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15•病理变化–一过型: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无明显的组织坏死。黏膜下层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肉芽组织形成。–狭窄型:组织结构在慢性炎症过程中由纤维组织取代,局部形成管状狭窄。环形的黏膜消失,溃疡区域由肉芽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覆盖。–坏疽型:病变部位可见程度不等的组织坏死。重度缺血损伤,透壁性坏疽,迅速进展为腹膜炎。16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最常见症状是突发左下腹部痉挛性疼痛,随后出现腹泻、排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与粪便相混,出血量不大。•慢性缺血性结肠炎可表现为餐后腹痛、畏食、消瘦。•部分患者有其它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17体征体征•常有左下腹或下腹部压痛,但相对症状而言,体征严重程度较轻。•如果有反跳痛,则提示肠壁全层缺血。•疾病初期肠鸣音活跃,晚期肠鸣音减弱。18并发症并发症•肠梗阻–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病变广泛者因结肠严重的急性缺血,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慢性缺血性结肠炎,在慢性炎症过程中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使肠腔狭窄而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休克–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因坏死组织和细菌毒素的大量吸收,微循环血管广泛开放,有效血容量不足,病人可发生低容量性和(或)中毒性休克。19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IC没有特异的血化验异常。•常有血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增高,大便潜血阳性,CRP升高、血沉加速,也可有乳酸或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磷酸激酶、碱性磷酸酶等增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