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诊断与治疗(2011-2018版)指南演变过程2008年4月:《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2008年11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2010年4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2011年4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2018年3月定稿:《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国家卫计委医政管理局组织编写专家讨论稿)手足口病特点1.肠道病毒感染的儿童常见传染病2.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3.全球性疾病,我国全年可均发病,2个高峰期:4-6月和10-11月4.发生率:37.01/10万-205.06/10万,死亡率6.46/10万-51/10万5.接种EV-A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病原1.主要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柯萨奇病毒(Cox)A组16、4-7、9、10型,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和EV71。2.EV71、CoxAl6型最为常见。3.重症、病死病例主要是EV71,病死率可达10%-25%。4.近期部分地区CoxA6、10增多趋势。5.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分泌物密切接触1、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2、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感染。3、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前数天,患儿咽喉部与粪便中就可发现病毒,即有传染性,通常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发病1-2周患儿咽部排出病毒,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EV71感染特点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婴幼儿嗜皮肤: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斑丘疹、疱疹嗜神经: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弛缓性瘫痪(EV-A71具有前角神经组织嗜性)严重者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致死原因主要: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及心肺功能衰竭临床表现特点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包括新生儿)病情进展快,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干炎症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第2期第3期第1期死亡痊愈或后遗症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分为5期第4期痊愈痊愈痊愈第5期手足口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危重型诊疗关键及时准确甄别2期、3期2期是3期、4期发生基础,阻断2期向3期、3期向4期发展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从2期发展到3期需要1天左右,偶尔在2天或以上。从3期发展到4期有时仅需数小时,这数小时也是救治关键。不能及时发现2期、3期,是目前我国重症手足口病的最大问题。手、足、口、臀皮疹注意问题临床诊断:流行病学史+典型表现确诊诊断: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测手足口病?或疑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诊断中问题1.疱疹性咽峡炎及进展快脑炎,不用报疫情,但观察、治疗同典型的手足口病。2.诊断手足口病时要同时注明哪一期2期:手足口病(重症)、病毒性脑炎3期、4期:手足口病(危重症)、病毒性脑干脑炎。诊治流程中注意问题1期:门诊治疗,家庭隔离(2周)。注意:1.报疫情(1期或普通型)2.口头及书面告知(如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或特别烦躁、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肢体活动障碍、吸吮无力等表现之一随诊)3.化验:血常规、CRP、血糖2期:收住院(普通病房)3期、4期:收住院(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症型抢救团队组成ICU和儿科高年资医生,ICU医生侧重病情及生命征的观察,抢救方案制定及具体实施,呼吸机使用及气道管理儿科医生侧重和ICU医生一起查房,按指南制定基本治疗方案-具体用药、输注液体量及速度。手足口病治疗药物及机器抗病毒药(干扰素α2b喷雾剂、α1bα2b雾化吸入)20%甘露醇米力农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甲强龙)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呼吸机使用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普通型主要表现: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门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