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第一节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骨组织炎症现象■病变包括骨膜、骨皮质骨松质及骨髓组织■“骨髓炎”一词并不准确细菌侵入骨组织的途径■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以血源性最为严重和常见按时间和疾病性质分类■急性■慢性一般来讲急性期超过10天即可转为慢性慢性以死骨形成为标志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于儿童期,约80%发生于2~10岁之间■男多于女■胫骨和股骨发病率最高,约占60%病因■原发病灶:血流中有细菌是造成骨髓炎的先决条件■局部条件: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停留和聚集■抵抗力:传染病、营养不良、疲劳及受凉等■细菌:溶血性金葡菌(最为常见);溶血性链球菌(最为严重)■诱因:局部外伤史扩散途径■向外扩展:■直接进入髓腔:■骨膜下扩散:可形成骨膜下脓肿病理改变■死骨形成:骨膜被掀起后,骨干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再加上骨的营养血管栓塞,发生广泛的骨坏死。坏死的松质骨可被吸收,小的皮质骨可经骨瘘孔排出,大的死骨非经手术摘除不可。■包壳形成:可以包围部分或整个骨干。内有死骨、脓液和炎性肉芽组织。通常有许多小孔,称骨瘘孔专归■骨髓炎过程可分为两期:■死骨未形成前为急性期(约在起病后4周内)。■以后为慢性期,常有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者。病理及临床■炎症早期,局部充血,滲出与白细胞浸润,形成脓肿——骨髓腔内压力增高■临床上表现为患区疼痛,肢体半屈曲状,肌肉痉挛,拒绝主动与被动活动,红、肿情况不明显■血源性感染出现寒颤,高热等中毒症状病理及临床■脓肿形成,骨内压力不断增高,脓液穿透骨皮质到骨膜下,压力降低。脓液将骨膜掀起,形成骨膜下脓肿,再形成软组织脓肿。■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后突然减轻。而局部红、肿、热、痛的感染症状更加明显。病理及临床■当脓液穿破骨膜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当脓液穿破皮肤后,上述症状才会逐渐减轻,体温也逐渐下降,病情进入慢性阶段特有的情况■症状体征分离,以为“装病”■早期容易误诊临床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在10000以上,甚至高达2万~4万■血培养可获致病菌,同时做药敏试验■分层穿刺:抽出物可作涂片及培养X-ray■一般在发病后14天内,不显示骨质破坏,高质量的X线片可显示两侧骨膜不对称,或一侧局限性隆起。■此后,可见干骺端骨质疏松,并进而出现骨质吸收破坏,骨膜增厚,其阴影密度增高,呈葱皮样阴影,为骨膜下新生骨,被其包绕的骨质则出现虫蚀样改变,并与骨髓腔相通临床检查■同位素扫描:可在发病后24~48小时见到异常,但无法定性。■CT检查:可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对于儿童若有下列表现均应考虑骨髓炎的可能:1)高热、畏寒等全身症状2)局部剧痛及明显压痛3)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4)局部分层穿刺:具诊断价值5)有条件的医院可行同位素扫描6)血培养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鉴别诊断■软组织炎症:血源性骨髓炎早期全身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剧烈,而局部红、肿则较轻,骨髓炎常发生于干骺端,其周围都有压痛;蜂窝织炎较早形成软组织脓肿且大多对青霉素敏感;■化脓性关节炎:关节肿胀出现早,疼痛在关节部位,关节腔穿刺有脓液鉴别诊断■急性风湿热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前者多为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后者为累及双侧并可有对称的病变■骨肉瘤和尤文肉瘤:可有肿瘤性发热,但起病不急骤,表面有曲张的血管,可摸到肿块治疗原则■血源性骨髓炎急性期的治疗包括4个方面:■及早正确使用抗生素,■局部脓液引流,■患肢制动■加强全身抵抗力。具体措施1抗生素应用若3天无效,则应及时调整。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后可适当减量在继续使用3星期2早期局部开窗减压:早期可减少毒素吸收,避免血管栓塞3患肢抬高及固定,可使患肢休息,减轻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4全身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即转为慢性骨髓炎;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病理■小的骨松质逐渐被吸收并被新骨替代。■大的骨块不能被吸收,脱落后形成死骨。■脓液聚集于骨膜下时,骨膜被掀起,形成新骨,将死骨包裹形成包壳。■有时包壳内有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