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麻醉第七章麻醉第一节第一节绪论绪论麻醉最基本的任务:在于消除手术所致的疼痛问题。临床麻醉的工作原则:安全、无痛、为手术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现代麻醉学的范畴:现代麻醉虽仍以解除手术所致的疼痛为其主要任务;但其他如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以及急、慢性疼痛的治疗等;都属于麻醉学的内容和范畴。麻醉方法及分类麻醉方法及分类::1全身麻醉吸入全麻静脉全麻表面麻醉2局部麻醉局部浸润麻醉锁骨上径路区域阻滞臂丛阻滞肌间沟径路神经阻滞腋径路颈丛阻滞3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4复合麻醉5基础麻醉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目的:为保障手术病人在麻醉期间的安全;增强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避免或减少围术期的并发症;我们必须认真做好麻醉前准备。麻醉前病情评估麻醉前病情评估围手术期潜在的危险因素:手术引起的创伤和出血可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处于应激状态。任何麻醉方法和麻药对病人的生理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外科疾病本身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内科并存病所致的器官功能改变。评估的方法和措施具体的评估方法是: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五级分类法(表8-2)进行评估。麻醉前准备事项麻醉前准备事项(一)体格方面的准备: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营养不良:贫血、低血容量者。充分认识内科并存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正确评价。合并心脏病者;应重视改善心脏功能。高血压者应控制血压;使之稳定在<180/100mmHg较为安全。患呼吸系统疾病者;应检查肺功能和肺X片;停吸烟两周;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3-5天以控制感染。糖尿病者应控制空腹血糖<8.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急诊伴酮症酸中毒者;应静滴胰岛素;消除酮体、纠酸后手术;但风险仍较大。精神状态的准备:胃肠道的准备:成人择期手术前应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术前应禁食(奶)4—8小时;禁水2—3小时。麻醉设备、用具及药物的准备:麻醉前用药目的目的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心情;使之能情绪安定和充分合作。提高痛阈;缓和及解除疼痛、增强全麻效果;减少副作用。抑制腺体分泌;保持呼吸道干燥;有利于呼吸管理。消除不良反射;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药物的选择药物的选择麻醉前用药应根据麻醉方法和病情来选择用药的种类;用量;给药的途径和时间。常用药物常用药物麻醉选择的原则麻醉选择的原则总的原则是要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病人最为有利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包括年龄、所拟行手术的部位、方式、术者的特殊要求和技术水平;以及并存病的严重程度;重要脏器功能;病人情绪与合作程度;肥胖程度及病人的意愿等。除外还应考虑包括麻醉者的业务水平、经验或习惯;麻醉设备和药品方面的条件等。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一)呼吸功能的监测:保持呼吸功能正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1.麻醉期间影响呼吸功能的重要因素:2麻醉期间发生呼吸道梗阻是十分危险的;应及时处理。3.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麻醉期间的重要工作。呼吸功能正常的指标:氧分压80-100毫米汞柱;二氧化碳分压35-45毫米汞柱;血液PH7.4。其他监测:除以上监测还应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如非全麻病人应注意神志和表情的变化。小儿的体温监测;全麻病人的尿量监测;心功能不良者应行心电监测。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一)监测: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给氧。特殊病人心电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尿量和体温监测。(二)全麻后清醒延迟的处理:(三)保持呼吸道通畅:(四)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五)恶心呕吐的处理: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及注意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定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进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常用吸入麻醉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