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营养平衡病人的护理第七章营养平衡病人的护理主讲人:徐璐第一节概述【危重症病人体内营养代谢改变】1、碳水化合物代谢2、脂肪代谢3、蛋白质代谢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代谢患者维生素A、维生素C丢失增加,维生素B1、烟酸和维生素B2消耗增加,迅速出现干眼病、脚气病、糙皮病及其他维生素缺乏症状。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状态评估】营养评估是通过人体测量、临床检查及多项综合营养评估方法等手段,判定人体营养状况,确定营养不良的类型和程度,估计营养不良所致后果的危险性,并监测营养支持疗效。1、人体测量(1)体重体重是营养评定中最简单、直接而可靠的指标。我国对体重的测算常采用的公式(kg):男性之标准体重(kg)=身长(cm)-100;女性之标准体重(kg)=身长-102。2、生化及实验室检查(1)血浆蛋白测定包括血清蛋白,其中持续的低蛋白血症被认为是判断营养不良的可靠指标。(2)氮平衡是评价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的可靠与常用指标。(3)肌酐身高指数是衡量机体蛋白质水平的灵敏指标。(4)血浆氨基酸普在重度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时,血浆总氨基酸值明显下降,但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浓度下降并不一致。(5)总淋巴细胞计数周围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6)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将不同的抗原体于前臂掌侧不同部位皮内注射0.1ml,48h测量接种处皮丘直径,若>5mm为正常。营养不良简易评定法第二节肠内营养护理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途径提供能量及营养素以满足人体需要的方式,包括口服、鼻饲、造瘘三种。1、肠内营养的适应症(1)经口摄入不足或受限。(2)术前或术后营养补充。(3)心血管疾病。(4)肝功能与肾功能衰竭分别采用特殊应用肠内营养。(5)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缺陷。2、肠内营养禁忌症(1)小肠广泛切除后6-8周内。(2)胃部分切除后不能耐受高渗性的肠内营养,因易产生倾倒综合症。(3)空肠瘘(4)处于严重应激状态、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呕吐、腹膜炎或腹泻急性期中,均不宜给予肠内营养。(5)严重吸收不良综合症及衰弱的病人。(6)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患者,接受高剂量类固醇药物的病人。【营养制剂的分类和作用】1、口服补充性饮食用于为肠道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病人。2、多聚体性饮食用于为肠道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需要管饲喂养的病人。3、要素性饮食适用于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病人。4、特殊疾病饮食瑞代、瑞高。5、特殊性饮食添加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酸和生长激素等特殊物质的饮食。目前常用的要素饮食分为两大类:(1)低脂肪型要素饮食:脂肪含量仅占0.8~2%;(2)高脂肪型要素饮食:脂肪含量占30%。要素饮食的最大优点是能源和氮源物质不需消化或很少消化即可吸收,由于是无渣饮食,可保持肠道的清洁,营养素比较全面,适宜各种胃肠道疾病,能迅速恢复正氮平衡。采用要素饮食进行营养支持疗法的并发症不严重,但浓度过高,注入速度过快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个别出现腹部绞痛,经改变饮食的浓度和速度后即可好转。长期应用需注意必需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防止这些营养素的缺乏。【输注途径及方式】1、常用途径(1)口服法(2)管饲法2、肠内营养输注方式(1)一次性投给用注射器将配好的场内应营养蛋白质食品于10min内注入。这种喂养方式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恶心、腹痛、呕吐。(2)间歇性喂养分次给予肠内营养食品,常常是重力滴注,每次30-40min,间隔3-4h。这种喂养方式造成的并发症比一次性喂养时少。一次性投给与间歇性滴注仅用于胃内置管喂养者。(3)连续输注通常借助输液泵24h连续输注。应用这种方法大多数病人耐受较好,空肠喂养时常用此方法。(4)循环输注也需要在输液泵的控制下,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泵入。【肠内营养支持的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尿素氮、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测定等。一般每周测定一次为宜。【护理措施】1、保证营养液及输注用具清洁无菌营养液要在无菌环境下配置,放置于4℃以下的冰箱内暂时存,并于24h内用完。2、保护粘膜、皮肤长期留置鼻胃管或鼻肠管的病人,要每日涂拭油膏,保持鼻腔润滑,对造瘘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3、预防误吸(1)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