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考研常见复试题总结1.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分层(7 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分层(4 层) :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应用层。五层协议(5 层)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每一层的作用如下:物理层:激活、维持、关闭通信端点之间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以及过程特性。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体。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传输层 :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会话层: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表示层 :表示层对上层数据或信息进行变换以保证一个主机应用层信息可以被另一个主机的应用程序理解。表示层的数据转换包括数据的加密、压缩、格式转换等。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2. 地址的分类A 类地址:以0 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0~127 ;B 类地址:以10 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128~191 ;C 类地址:以110 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192~223 ;D 类地址:以1110 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为224~239 ;3. 协议的工作原理首先,每台主机都会在自己的缓冲区中建立一个列表,以表示地址和地址的对应关系。当源主机需要将一个数据包要发送到目的主机时,会首先检查自己列表中是否存在该地址对应的地址,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地址;如果没有,就向本地网段发起一个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对应的地址。此请求数据包里包括源主机的地址、硬件地址、以及目的主机的地址。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收到这个请求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是否和自己的地址一致。如果不相同就忽略此数据包;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端的地址和地址添加到自己的列表中,如果表中已经存在该的信息,则将其覆盖,然后给源主机发送一个响应数据包,告诉对方自己是它需要查找的地址;源主机收到这个响应数据包后,将得到的目的主机的地址和地址添加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