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恶性肿瘤---癌谈“癌”色变癌:不可根治,存在转移、复发的风险;手术及放化疗仅仅是缓解病情的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胃肠道肿瘤的发病情况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活节奏的加快,胃肠道肿瘤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群体由中老年人向年轻化发展。胃肠道癌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病例350万,死亡250万,未来还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在中国胃癌(“穷癌”)的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居第一位;大肠癌(结直肠癌、“富癌”)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居第四位。大肠癌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肿瘤防治战略1/3癌症可以预防1/3癌症如能早期诊断可以治愈1/3癌症可通过减轻痛苦而延长寿命如何来做到针对胃肠道肿瘤的早诊、早治,甚至预防呢?哪些是胃肠道肿瘤的高危人群1、癌前病变患者2、有家族史的人群胃癌的癌前病变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息肉③残胃炎④恶性贫血胃体有显著萎缩者⑤少数胃溃疡;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年龄:结直肠癌高发区的成人在直肠癌高发区欧美国家,约80%的病人发病年龄超过55岁,因此,有学者将45岁以上(估计潜伏期10年)的成人作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我国结直肠癌发病位年龄为45岁左右,故我国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可定为35岁。家族史:有结直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大量研究发现,结直肠癌病人家庭成员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对照组3倍左右,统计分析表明这主要是与共同的饮食结构有关,而与遗传关系不明显。另外,石棉工人、有乳腺癌病史等也应注意患结直肠癌的可能性。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发生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5-10倍,主要危及病变持续活动者,而一时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癌变危险同正常人接近。2、结直肠腺瘤许多研究表明,有腺瘤的结直肠癌粘膜较无腺瘤的正常粘膜癌变的可能性高100倍,而结直肠腺瘤患者在初次发现腺瘤摘除后,有30%-50%的患者日后又将发生腺瘤,因此结直肠腺瘤患者在治疗后仍应严密随访。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3、多发性家族性息肉为一类遗传性疾病,约有40%的后代可接受遗传,一般于8-10岁始出现多发性的结直肠腺瘤(大多数为管状腺瘤,个别为绒毛状腺瘤),20岁左右时,整个结直肠可布满数百个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积极治疗,40岁左右可出现癌变多发性家族性息肉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4、以前患过结直肠癌者约有2.5%-11%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可再患原发性结直肠癌。因此,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还应作为高危人群随访观察。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5、血吸虫病患者6、盆腔接受过放射线治疗者国外有学者报告宫颈癌放射治疗后,直肠癌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所以可能是高危人群。胃肠道肿瘤的早期症状胃肠道肠肿瘤的表现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不适,但一经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便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无关,进食后疼痛可加重,也可减轻;疼痛性质不定,可以是钝痛或剧痛,常有饱胀感。胃溃疡的疼痛多与饮食关系密切,即餐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几个小时,有烧灼感,其后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发现上述节律,服碱性药物疼痛可以缓解。胃肠道肿瘤的症状1、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2、消耗症状:由于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病人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著。3、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胀痛或绞痛),便秘或便闭。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亢强的肠鸣音4、腹部包块:为瘤体或与网膜、周围组织侵润粘结的肿块,质硬,形体不规则,有的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时肿瘤侵润较甚,肿块可固定。胃肠道肿瘤的早期筛查:高风险人群胃癌及结直肠癌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患病风险高于女性。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建议40岁为胃癌的筛查起始年龄,直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40岁进行结肠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