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内毒素和热细菌内毒素和热原检查法原检查法郝树彬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热原:注入人体后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1材料的致热性。2因微生物污染造成的热原反应。热原的检查方法热原的检查方法体内热原检查法——兔温法(PT)——是一种体内的、全热原的检查方法。1942年USP12版第一次收载。各国药典至今仍在使用。体外热原检查法(ITP)——是一种体外的利用人血细胞反应的全热原检查法。尚未有药典收载,欧洲药典将会收载。细菌内毒素检查法(BET)——医药工业普遍接受控制内毒素等于控制热原。热原分类——按检查法分热原分类——按检查法分内毒素热原——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分非内毒素热原——除内毒素外的热原热原检查法(家兔法)可用于检测上述两种原因产生的热原反应。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只检测产品的细菌内毒素含量。试验验证未发现输液器材料的致热性,临床发生的热原反应均为细菌内毒素污染造成的。因此对输液器成品可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热原初试。热原通常是指能够致热的微生物的尸体及代谢产物,主要是细菌的内毒素。细菌内毒素:主要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内,菌体裂解时释放出来。是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复合物中的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热原的致热机理:细菌内毒素,病毒,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类固醇或某些材料释放热原质,作用于动物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靶细胞后,促使其产生内生性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结果使动物体温升高。热原反应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危害,一般热原进入人体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即会出现高热症状,反应严重者会造成死亡,故必须严格控制。细菌内毒素的理化性质1耐热性:180~200摄氏度2小时干热可完全破坏。(药典为250摄氏度至少1小时。)2滤过性:体积极小,可通过普通滤器。3水溶性:可溶于水,生产中可用无热原水冲洗以除去热原。4不挥发性5被吸附性:可被树脂等吸附除去。6被酸碱破坏7被氧化剂破坏:30%双氧水浸泡4小时,可完全破坏。细菌内毒素生物活性细菌内毒素生物活性致热性致死性引起血液白细胞中的粒细胞下降激活凝血系统血压下降诱导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引起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诱导抗感染的非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与鲎试剂反应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概述:1968年发现并创造了鲎试验,至今仍是国际上通用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其优点在于:1科学性:有生物化学的理论基础。2准确性:是酶的分子生化反应,专属性高,重现性强。3灵敏性:鲎试剂和细菌内毒素的反应灵敏度极高,当内毒素量低到10-10g/ml浓度,它们都能起凝胶反应,至今未发现一种物质对鲎试剂的反应比细菌内毒素更灵敏。4实用性:方法快速,操作简单,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经济实用。由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优越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实验目的:据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机理,以判断医疗器械或其浸提液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医疗器械/材料须经热原实验评价证实无材料致热性,同时经测定证实样品对细菌内毒素试验无干扰作用后,才能采用该方法。实验原理实验原理细菌内毒素在钙离子,镁离子参与下,激活鲎试剂中c因子,活化的c因子激活b因子,活化的b因子激活凝固酶原生成凝固酶,促使凝固蛋白原生成凝固蛋白,在支联酶作用下形成凝胶。内毒素C因子活化c因子B因子活化b因子凝固酶元凝固酶凝固蛋白原凝固蛋白凝胶某些非热原物质G因子活化g因子实验试剂:鲎试剂:是从栖生于海洋的无脊椎动物“鲎”的蓝色血液中提取的变形细胞溶解物,经低温冷冻干燥精制而成的生物制剂。鲎试剂的生物活性以其能检出细菌内毒素的最低有效浓度表示。鲎试剂的灵敏度是用细菌内毒素来标定的,因此标定鲎试剂灵敏度所用的细菌内毒素必须是统一且标准的。实验试剂实验试剂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系自大肠杆菌提取精制得到的内毒素,单位:EU.用于标定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和标定,仲裁鲎试剂灵敏度。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以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为基准进行标定,确定其效价。具备均一性和稳定性。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