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周血管疾病不断增加,血管资源衰竭问题日趋突出。对于上肢血管条件不佳、存在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长期透析患者,寻求建立新的透析通路显得尤为重要,下肢透析通路对于此类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选择。透析患者中,老龄人口增长、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在寿命延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上肢血管耗尽问题。美国肾脏病基金会2006年修订的血液透析通路临床实践指南(NKF-K/DOQI)也推荐下肢AVG作为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贵要静脉转位动静脉内瘘、前臂AVG和上臂AVG之后的选择,同时指出下肢AVG和胸壁AVG的选择顺序是同等的。当所有可能的上肢透析通路耗尽时,下肢AVG是建立下肢透析通路的重要方法。KidneyDiseaseOutcomesQualityInitiative.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forvascularaccess【J】.AmJKidneyDis.2006,48:S176-S247.下肢血液透析通路1.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2.股静脉转位动静脉内瘘;3.下肢AVG;4.下肢人工血管自体血管复合动静脉内瘘等。在上肢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上肢内瘘建立失败,尤其上肢中心静脉狭窄导致无法建立内瘘时,尽管下肢AVG不作为首要选择,但是下肢AVG仍然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出于对感染、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的顾虑,通路医生不太愿意建立下肢AVG。研究表明,下肢AVG与上肢AVG和自体AVF在通畅率和并发症上是相似的,且下肢AVG比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及死亡率更低,透析血流量更大,患者活动更方便。RamSJ和MillerCD在不同研究中都表明下肢AVG的次级存活率同上肢AVG类似或优于后者一个从2003~2011年209例下肢AVG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下肢AVG存活率明显高于中心静脉插管,同时很少发生下肢缺血。SongOng,ClinJAmSocNephro,2013,18:804-809.•下肢AVG是下肢透析通路中最常见类型,分为下肢上部AVG和下肢中部AVG。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股动脉与股静脉或者大隐静脉之间建立AVG,随后亦有在股浅动脉与大隐静脉或者股静脉、髂外动脉与髂外静脉建立AVG。•就人工血管材料而言,最常用的为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同时有些生物人工血管材料也被应用,但是相关的临床观察资料有限,有些还存在争议,因而它们的应用相对较少。Antoniou等分析了660例下肢上部AVG和60例下肢中部AVG,下肢AVG1年初级通畅率平均值为53%,2年初级通畅率平均值为37%,1年次级通畅率平均值为71%,2年次级通畅率均值为60%。下肢上部及下肢中部AVG与股静脉转位动静脉内瘘1年初级通畅率分别为48%,43%和83%,1年次级通畅率分别为69%,67%和93%,股静脉转位自体动静脉内瘘1年通畅率明显好于下肢AVG。通畅率是对血液透析通路评估的重要指标。IrmaL.Geenen等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下肢AVG1年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分别53.9%和75.3%;2年和5年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39.6%和19.3%,次级通畅率分别为63.8%和50.6%。临床关于下肢AVG的随机对照试验不多,大多数为孤立的研究,不同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但在下肢的血液透析通路中,就通畅率来说,无论是下肢上部还是下肢中部AVG,较自体股静脉转位内瘘低。下肢AVG与上肢AVG通畅率比较JavadSalimi研究数据显示,下肢AVG的通畅率较上肢AVG低,两者的通畅率分别为26%、60%。VogelKM等研究中1年的下肢AVG的通畅率为50%,而前臂AVG的1年通畅率为60%。下肢AVG与上肢AVG通畅率直接相比较的临床数据不多,结合前面所述关于下肢AVG通畅率的临床数据,下肢AVG的通畅率比上肢AVG低,但两者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总的说来,下肢AVG其通畅率较上肢AVG、下肢股静脉转位动静脉内瘘及自体动静脉内瘘低,但其通畅率仍比较满意。RafaelPonikvar研究中111例自体动静脉内瘘初级通畅时间优于下肢AVG,但是5年的内瘘存活率,下肢AVG稍微好于自体动静脉内瘘下肢AVG并发症•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内瘘狭窄•血栓形成--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和AVG失功的最重要原因。•缺血综合征与上肢AVG并发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其特点。感染CullDL等在1项125例下肢AVG的研究指出,下肢AVG失败的患者占9%,其中约41%的病例是感染所致,下肢AVG的感染率比上肢AVG更高。一项132例AVG感染的研究中发现,新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