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的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治疗成与治疗概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是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所引起的肺梗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19世纪著名医学家魏尔啸(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的损伤和高凝状态。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三)血液高凝状态•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避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左髂总静脉受到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影响左下肢血液回流。临床表现:(一)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因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段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末梢神经所致。(二)肢体肿胀下肢肿胀是最主要的症状,是由于血栓远端静脉压力增加,导致毛细血管的过滤压也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缺氧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渗出,另外,静脉淤血和炎症反应影响淋巴回流,则加重了肢体肿胀。LOGOPage13(三)浅静脉曲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继发性代偿反应。如果血栓累及深静脉主干,可有明显的下腹部和腹股沟的浅静脉曲张。类型•中央型•周围型•混合型:股白肿及股青肿Page15LOGO中央型诊断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的压痛。2.患肢广泛性肿胀。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辅助检查(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DVT的首选检查,诊断准确率高,可准确诊断出DVT的范围、部位、程度和血流阻力等指标。在急性DVT的诊断方面,可取代静脉造影作为最后确诊的手段。(二)静脉造影:是诊断DVT的金标准,能使静脉直接显像,可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能确定血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测支循环情况。后期行逆行造影,还可了解静脉瓣膜功能情况。(三)其它: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亦具有优越性。LOGOPage21并发症(1)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病人如果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及咳血等症状,立即给予平卧,避免作咳嗽及翻身活动。报告医生,并给以心电监护,高浓度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治疗。(2)出血: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