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皮疹的诊治策略分类•有无出血性:出血疹和非出血疹出血性:瘀点、瘀斑非出血性:斑疹、斑丘疹、丘疹、水疱、脓疱、风团、结节、多形红斑•原因: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常见原因•感染性: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螺旋体•非感染性:过敏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和结缔组织诊断步骤•形态的观察:性质、大小、色泽、数目、分布、边界,皮疹的演变和发展,皮疹消退后有无色素沉着和脱屑,皮疹的出现和消退顺序。•皮疹与发热的关系:发热后多长时间出现皮疹,疹出热更高还是热退疹出。•皮疹与季节和年龄的关系:一般肠道病毒感染常好发于秋冬季,呼吸道病毒好发于冬春季。•病史询问:既往药物或食物过敏史,传染病接触史和预防接种史,出疹前的药物或其他可疑过敏原接触史。辅助检查•外周血和骨髓检查:①血常规;②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白血病;③单独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④嗜酸粒细胞增加--过敏或寄生虫感染;⑤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助于判断血液系统疾病;⑥血和骨髓培养--败血症。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抗体,咽分泌物、尿液、大便、瘀斑、瘀点、疱液等的涂片、皮疹印片和培养。•其他检查:心脏B超、脑脊液、结缔组织疾病血清学、皮肤或肌肉活检。诊断思路非出血性皮疹--感染性皮疹•猩红热:冬末春初,3~7岁,伴咽炎、草莓舌。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从腋下或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开始,24小时内遍及全身,在皮肤弥漫性充血的基础上出现密集分布的粟粒疹,消退后出现片状蜕皮。咽拭子培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升高,伴咽痛、肝脾及淋巴结增大。EB病毒抗体测定和嗜异凝集试验。•水痘:水疱、向心型分布、痒。•风疹:发热0.5~1天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轻,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触痛。•麻疹:发热3~4天出现,出疹前呼吸道卡他症状,疹出热更高,头面部前额发际向下蔓延,红色充血性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消退后色素沉着和脱屑。•幼儿急疹:如0.5~3岁的小婴儿发病,一般状况好,发热3~5天出现皮疹,红色充血性斑丘疹,热退疹出。非出血性皮疹--非感染性皮疹•药物疹:多有用药史,常见者如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可以出现高热,伴随皮疹,可以同时出现肝脏和脾脏增大等,停止药物后好转。•结缔组织疾病:多有长期发热,而感染中毒征象不明显,可以有多系统多脏器受累,血清免疫学检查多有异常,如抗核抗体、补体等。川崎、SLE、风湿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多形性红斑...出血性皮疹的诊断•非感染性疾病:血小板下降?前驱感染史,针尖大小皮内出血点,骨髓检查幼稚巨核细胞增多,而产板巨核细胞减少--ITP。•血小板正常,双下肢和臀部为主的紫癜,对称,反复,伴有关节、消化道或肾脏症状--过敏性紫癜。出血性皮疹--感染性皮疹•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心?心脏杂音变化?周围血管栓塞?血培养阳性或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白血病、败血症:出血点,贫血,浸润症状如骨骼疼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或骨髓中查幼稚白细胞--白血病,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皮疹印片或组织活检--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起病,冬春季,高热伴出血性皮疹,惊厥,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血液与脑脊液培养,瘀点与瘀斑涂片。治疗原则•对症治疗:对于伴有瘙痒的皮疹,可以局部应用止痒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对于一些容易破溃的皮疹如疱疹,需要注意局部护理,禁止抓挠,避免继发细菌感染。•病因治疗:过敏-清除过敏原,组胺拮抗剂、激素、维生素C、钙剂。感染性-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结缔组织疾病--非甾体解热镇痛药、激素、免疫抑制剂。恶性病--化疗、放疗、手术。猩红热杨梅舌、充血性皮疹:不一定只是猩红热,川崎也可以。川崎病手足口病流脑:发热伴出血性皮疹皮疹,精神不好的,要警惕新生儿水痘麻疹•患儿1岁,发热2天到3天,体温38.2度左右,有流涕,偶咳嗽,当地灌肠,入院前出现皮疹,最初颈部数个,逐渐增多,蔓延至四肢,入院约6小时皮疹加重,尤其面部皮疹密集,压之消退,中间灰白色针尖状似小脓点,没有出疹性传染病接触史,查体,偶见针尖样出血点,血常规,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