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小儿用药1小儿用药小儿用药•小儿期——新生儿期(出生至28天)婴儿期(28天至1岁)幼儿期(1岁至3岁)学龄前期(3岁至6岁)学龄期(6岁至12岁)少年期2一、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动学的影响一、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动学的影响3一、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动学的影响一、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动学的影响1、小儿机体组成特点1)机体组织中水比例高(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水溶性药物Vd大,C血较低,消除慢——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重的80%(成人为60%)——新生儿细胞内液较少,细胞内药物浓度较高4一、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动学的影响一、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其对药动学的影响1、小儿机体组成特点2)新生儿、婴幼儿——角质层薄,皮下毛细血管丰富,体表面积大,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外敷于婴儿皮肤上可引起中毒的药物有硼酸、六氯酚、萘、聚烯吡酮和水杨酸,故要防止透皮吸收中毒。51、小儿机体组成特点3)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变化,影响脂溶性药物的分布新生儿脂肪含量小,脂溶性药物Vd小,C血高61、小儿机体组成特点4)血浆蛋白结合率——(新生儿及婴幼儿)血浆蛋白浓度低,结合率小激素、胆红素、游离型脂肪酸等内源性物质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导致新生儿对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极其敏感,如:阿司匹林、苯妥英、苯巴比妥另:磺胺类、阿司匹林、合成VK可引起脑核黄疸7•核黄疸核黄疸——也叫“胆红素脑病”,由于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节、脑干神经核而引起的脑损害。•症状:嗜睡,进奶差伴呕吐,角弓反张,眼球凝视,惊厥和死亡。•核黄疸还可导致儿童期的智能发育迟缓,大脑瘫痪,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和眼球向上凝视的麻痹。4)血浆蛋白结合率81、小儿机体组成特点4)血浆蛋白结合率——磺胺类药物引起黄疸的机制:磺胺药可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且磺胺药物对白蛋白亲和力强于胆红素,使病儿血中游离胆红素↑,代谢和排泄胆红素能力↓,加之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致使血中游离胆红素侵入脑组织,甚至造成核黄疽。安钠咖、维生素K1、K3、萘啶酸、呋喃坦啶、新生霉素、伯氨喹、磺胺类药物都可促进新生儿黄疽或核黄疸的发生92、小儿水盐代谢1)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差对可引起水盐代谢紊乱的药物敏感——如泻药、利尿药2)钙盐代谢旺盛——苯妥英钠、皮质激素、雄激素牙齿、骨骼生长旺盛——四环素103、小儿内分泌与营养利用1)激素、抗激素制剂——可干扰小儿内分泌平衡,影响生长发育人参、蜂王浆——兴奋垂体分泌,促进性腺激素——早熟药物——影响食欲、营养吸收——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育如:抗胆碱药、苯丙胺——恶心活性炭、矿物油、抗菌药——干扰维生素吸收异烟肼——B6抗叶酸药、苯妥英、乙胺嘧啶——影响叶酸代谢114、小儿遗传缺陷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磺胺药、砜类抗麻风药、氯丙嗪、Vc、阿司匹林、硝基呋喃类——溶血2)乙酰化酶——异烟肼3)对位羟化酶——苯妥英4)血浆胆碱酯酶——琥珀胆碱——呼吸肌麻痹,呼吸停止5)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磺胺药、对乙酰氨基酚——高铁蛋白血症125、小儿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血脑屏障通透性高——敏感性增强如:异丙嗪、氯丙嗪——昏睡吗啡——呼吸中枢受抑制苯巴比妥——影响智力发育、性格成长四环素、皮质激素、VA、氨硫脲——脑脊液压力增高、囱门饱满隆起、脑水肿136、小儿胃肠道新生儿——胃肠粘膜发育不成熟,胃酸分泌少,胃肠道吸收可因个体差异或药物性质不同而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而无规律,磺胺药可全部吸收。液体制剂——吸收较好(避免溶解)固体制剂——有溶解过程,且新生儿胃肠蠕动慢,tmax延后胆汁分泌少,脂溶性药物吸收受影响146、小儿胃肠道注意事项:1)一般,对于婴幼儿,口服时以糖浆剂为宜;2)油类药,绝不能给睡熟、哭吵或挣扎的婴儿喂,以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3)混悬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157、小儿肝脏新生儿肝微粒体酶发育不足——代谢活性低,消除率↓——蓄积——不良反应随年龄↑——酶系迅速发育——6个月达成人水平——继续↑——2-3岁降至成人水平167、小儿肝脏如: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