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姚亚丽心力衰竭的优化治疗1234心力衰竭治疗历史变迁心衰的优化治疗心衰的综合管理目录重在预防心力衰竭治疗历史变迁——从洋地黄时代到神经内分泌抑制剂20世纪70年代以前•认为心衰是心肌收缩力减弱的结果•治疗的核心为洋地黄强心药及利尿剂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显示心衰时心脏前后负荷压力、容量及阻力的变化•治疗核心增加为血管扩张剂及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20世纪90年代至今•认识到心衰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特别是RAS系统的作用•认识到心衰的本质是心室重塑、神经内分泌的过度代偿和持续存在将成为预后的不利因素•治疗的核心以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1.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新视野.薛松维.大会论文集:154-156.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解剖学阶段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慢性心衰的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液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血液动力学阶段神经内分泌阶段现代观点:“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长期激活”是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NPRs:利钠肽受体;NPS:利钠肽系统;SNS:交感神经系统;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AngII:血管紧张素II;AT1R: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SNSRAAS血管收缩血压交感神经活性醛固酮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大AngIIAT1R心衰症状和进展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α1,β1,β2受体血管收缩RAAS活性抗利尿激素心率心肌收缩力NPS血管舒张血压交感神经活性醛固酮分泌抗利尿激素钠尿排泄/利尿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大NPRsNPs脑啡肽酶非活性片段1.KempCD,ConteJV.CardiovascPathol.2012Sep-Oct;21(5):365-71.2.SchrierRW,AbrahamWT.NEnglJMed.1999Aug19;341(8):577-85.3.DrugDiscoveryToday:TherapeuticStrategies.2012;9(4):e131-e139.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础是心室重塑,在初始的心肌损伤以后,有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的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室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后者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形成恶性循环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2002年我国针对心衰发布的第一个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纲领性指导文件1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7年引入了慢性心衰链式发展的概念(A、B、C、D四期),同时补充了舒张性心衰、慢性心衰急性发作、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心衰伴随其他疾病的诊治、心衰的非药物治疗等内容,完善了我国心衰的流行病学概况22010年填补了我国急性心衰方面诊治指导规范的空缺3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2014年全面和精确地更新了心衰诊疗的内容,涵盖了慢性与急性心衰、HFrEF与HFpEF5NEW!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102.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195.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221.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40(6):449-69.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我国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演变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专门针对右心衰竭发布的共识41234心力衰竭治疗历史变迁心衰的优化治疗心衰的综合管理目录重在预防中国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强调心衰重在预防心力衰竭的阶段定义患病人群NYHA心功能分级阶段A(前心力衰竭阶段)患者为心力衰竭的高危险人群,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无心力衰竭的症状和(或)体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使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心肌病家族史等无阶段B(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患者已发展成器质性心脏病,但从无心力衰竭症状和(或)体征左心室肥厚、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症状的心脏瓣膜病等I阶段C(临床心力衰竭阶段)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运动耐量下降(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I-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