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窦房(SA)结房室(AV)结心房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脉冲波,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心脏起搏器通过不同的起搏方式,纠正心率和心律的异常,以及左右心室的协调收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是心律失常电刺激治疗的成功范例之一。图:各种起搏器图:起搏器布线的X射线图1930年,Hyman医师制作了首台脉冲发生器,并命名为人工心脏起搏器。1952年,Zoll首次体外起搏心脏,自此人工心脏起搏开始应用于临床。1958年,RuneElmqvist开发出第一个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1958年,Furman从静脉插入导管电极进行心内膜起搏,促进了心脏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20世纪80年代,起搏器上增加了微处理器,只有在感觉需要起搏时,病人才启动它。1988年,一位病人安装了一个核动力起搏器。这个起搏器使用了微量的钚,它可以持续应用20年。今天的起搏器就更复杂了,起搏器可根据血液的不同状况了调节心跳。图:第一个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图:第一位植入式起搏器病人,ArneLarsson.脉冲发生器:-电源或电池电极导线:-阴极(负电极)-阳极(正电极)-人体组织其它:-传感器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单极起搏:电极(阴极)接触心肌,另一个电极(阳极)置于心外。双极起搏:两个电极都接触心肌。从顶端电极(阴极)流动刺激心脏通过体液和组织返回到脉冲发生器(阳极)+-3.1单腔心脏起搏器导线植入右心房或右心室,仅单独起搏心房或心室。心房按需(AAI)型电极置于心房。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房,并下传激动心室,以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收缩。如果有自身的心房搏动,起搏器能感知自身的P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房节律竞争。既能保持心房和心室之间的顺序、协调关系,也能保持心室内的正常传导顺序,是生理性起搏。心室按需(VVI)型电极置于心室。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室,如果有自身的心搏,起搏器能感知自身心搏的QRS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律竞争。但这型起搏器只保证心室起搏节律,而不能兼顾保持心房与心室收缩的同步、顺序、协调,因而是非生理性的。3.2双腔心脏起博器(DDD)右心房和右心室均植入导线,能保持房室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都放置电极。如果自身心率慢于起搏器的低限频率,导致心室传导功能有障碍,则起搏器感知P波触发心室起搏(呈VDD工作方式)。如果心房(P)的自身频率过缓,但房室传导功能是好的,则起搏器起搏心房,并下传心室(呈AAI工作方式)。这种双腔起搏器的逻辑,可根据患者自身的心率状况,采取不同的起搏方式,总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得到同步、顺序、协调的收缩,是生理性起搏。3.3三腔心脏起博器同时植入三根电极。三腔心脏起搏器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称双心室同步起搏,除右心房和右心室植入导线外,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导线至左心室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由心外膜起搏左心室,恢复左、右心室同步活动。同时植入三根电极,冠状窦电极为双极电极,直径较粗,因而均需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电极的植入顺序通常为右室电极、冠状窦电极、右房电极。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并有房室传导异常合并房间阻滞的阵发房扑和房颤的患者是有效的。严重的心跳过慢:心脏停跳3秒以上或心率经常低于40次/min,尤其是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的患者,应该植入起搏器。这也是起搏器最主要和最初的治疗范畴。心脏收缩无力:一些疾病若破坏了心肌,或改变了其原有形态,会导致心肌无法有力收缩。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就会引起心脏泵血不足,身体各部分无法获得充足的新鲜血液,造成头晕、胸闷、乏力等各种症状。如药物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以在心脏安装起搏器,产生电刺激命令,帮助心肌收缩。心脏骤停:心脏停止跳动数分钟就能致死,一些疾病可引发心跳骤停或致命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安装具有除颤功能的起搏器,能恢复心脏有规律的跳动。在某些心脏病综合治疗中(血管迷走性晕厥、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等),起搏器是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