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学校相关传染病聚集疫情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学校相关传染病疫情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大学流腮暴发事件聚集性疫情:猩红热疫情1起十九幼儿园中班手足口病聚集16起小学1起幼儿园11起家庭聚集4起2014年至今:手足口病聚集疫情幼儿园1起家庭聚集1起猩红热聚集疫情小学猩红热——时间猩红热——职业猩红热——年龄猩红热病原学:A群溶血性链球菌临床表现:高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猩红热潜伏期:1-12天,一般为2-5天高发季节: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易感人群:以3-8岁为主,托幼机构和小学易发生疫情。传染源:患者和健康带菌者猩红热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猩红热猩红热防控措施:晨午检:学校有晨午检记录可查隔离治疗:正规医院就诊病人自发病日起10天,且症状消失。医院开健康诊断证明复课。通风消毒:含氯消毒剂疫情上报:联系电话填加,医院填写准确健康宣传:卫生课、板报、宣传单、校讯通暴发定义为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聚集性疫情: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5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一周内,同一班级、宿舍或办公室内,发生3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猩红热水痘水痘病原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水痘潜伏期:10~21日,一般为14日左右高发季节:冬、春季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传染源:患者,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水痘水痘隔离: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少于发病后14天。晨午检:体温、皮疹疫苗:最有效预防措施水痘消毒通风:含氯消毒剂疫情上报•暴发疫情: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和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水痘健康宣传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病原学:肠道病毒EV71,CoxA16。其他肠道病毒临床表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重症: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高发季节:5-7月份易感人群:普遍易感,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托幼机构、小学易发生聚集性病例疫情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粪-口呼吸道接触传播防控措施:依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卫疾控发[2012]80号,以下简称《规范》。天津市卫生局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文件《转发《卫生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津卫疾[2012]295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暴发疫情是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手足口病规范要求: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发生地的卫生、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加强舆情监测和风险沟通,密切配合,联防联控。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具体措施:隔离治疗:14天停课:14天晨午检消毒、通风食堂卫生避免集会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勤通风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不扎堆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病原学: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临床表现:发热(≥38℃)、头痛、肌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干咳、胃肠不适等症状。潜伏期:1-7天,平均1-3天高发季节:冬春季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托幼机构易发生暴发疫情传染源:患者流行性感冒传播途径: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流行性感冒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