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肝超声诊断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超声医学科吴伟一、血吸虫肝硬化的特点二、血吸虫肝超声诊断标准及方法三、诊断要点肝硬化成因乙肝等酒精等化学物质严重脂肪肝等血吸虫血吸虫致病机制与病理•日本血吸虫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都致病,但虫卵是血吸虫最重要的致病阶段。•沉积在肝及肠壁组织中的虫卵引起的虫卵肉芽肿,以及随后的组织纤维化是日本血吸虫病最基本的病变。•大量结缔组织沿门静脉分支形成树枝状分布,故形象地称为干线型纤维化。•门脉分支内形成虫卵肉芽肿及其纤维化,血管堵塞,静脉内膜炎甚至血栓形成,门静脉循环障碍,血流受阻,最终发生门脉高压。•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结肠增殖型。•与肝炎后肝硬化比较:•病理特点:•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特点为肝细胞无明显坏死或再生,肝小叶结构完整;病程发展慢,门脉高压出现较早,巨脾、腹水明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见,肝功能损害较轻,疗效及预后较好。•病理特点:•肝炎病毒所致肝硬化的病理特点为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病程进展较快,肝功能显著损害,疗效及预后均差。•与肝炎后肝硬化比较:•超声特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肝左叶增大明显,右叶缩小明显;肝内呈“地图样”特征性改变;脾肿大明显,晚期表现为巨脾征。•超声特点:•肝炎病毒所致肝硬化肝脏缩小明显;肝内回声增粗、增强,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时肝内纵横交错之网状强光带改变;脾肿大程度较轻。典型血吸虫肝病的超声特征为:(1)肝脏表面粗糙,大小、形态异常。(2)超声回声为显著鳞片状或网状。唯有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实质纤维化是一种常描述为“鱼鳞”或“龟背”等网格样改变。(3)门静脉增宽、壁增厚;门脉高压明显,属窦前性梗阻。(4)患者多合并肝腹水、巨脾等严重并发症。一、血吸虫肝硬化的特点二、血吸虫肝超声诊断标准及方法三、诊断要点血吸虫肝纤维化超声诊断标准•1990年WHO在开罗提出《血吸虫感染超声检查标准法暂行草案》。•1992年正式发表《超声诊断在血吸虫应用中的试行标准化方法》。•2000年《血吸虫病防治手册》第3版超声检查分级标准•2004年WHO-TDR在中国岳阳将B超超声诊断进一步规范化,使之标准掌握更具体,诊断更准确。•E4肝左叶厚径肝左叶长径•E5肝右叶最大斜径•E6门静脉主干宽度•E7肝实质:I级II级III级•E8脾厚径脾长径•E9腹水:有无肝脏的标准扫描方法E4肝左叶厚径肝左叶长径一、探测方法、观察要点及诊断标准(一)探测方法、观察要点1、纵扫:以腹主动脉为标记,显示左叶形态,测量其厚度及长度径线。(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测量其最大距离。(3)正常参考值:肝左叶厚径≤6cm,肝左叶长径≤9cm。E4肝左叶厚径肝左叶长径E5肝右叶最大斜径2、右肋下斜扫:探头置右肋缘下,并对着头肩部方向,此切面显示肝表面、肝右叶大小(肝右叶最大斜径)、肝实质、肝静脉形态和走向。(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面为标准测量切面。(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3)正常参考值:正常成年人10-14cm。E5肝右叶最大斜径肝脏的标准扫描方法E6门静脉主干宽度3、斜扫:病人取左侧半卧位,显示门静脉最大内径并测量其值。(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肋缘下第一肝门纵面为标准测量切面。(2)测量位置:门静脉的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m处测量其管径。(3)正常参考值: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4cm。肝实质:0级:正常。光点大小相似,辉度强弱中度,分布均匀。I级:光点型。光点增粗,回声增强,分布不均。II级:呈光条、光片、弱光带样散在分布,可局部或全肝分布。似“短线”“光片”“蜂窝”“蛛网”“鱼鳞”等形状表现,网眼直径多数<2cm。可见于急性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III级:光点呈强回声光条、光带,形成网格状、条索状支架,似“光斑”“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