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的检查及诊断主讲人:主讲人:第一节病史收集分类:1、系统病史2、口腔病史3、牙周病史及口腔卫生习惯4、家族史第二节牙周组织检查•牙周组织的检查器械除常规使用的口镜、牙科镊盒普通探针外,还需配置专科探针、牙线、咬合纸和蜡片等。•通过视诊、探诊、扪诊、叩诊、取研究模型和X线牙片等进行检查。一、口腔卫生状况口腔卫生状况需要检查内容(复诊患者):•1、菌斑•2、软垢•3、牙石4、色渍沉积情况,5、牙齿结构异常6、有无食物嵌塞和口臭等。1、菌斑指数•PLISilness和Le提出(1964)•每牙查颊面的近中、中央、远中及舌面4点,采用目测加探查的方法。•主要记录龈缘附近菌斑的厚度,比较适合于一般的临床检查,但厚度分级具有一定主观性,需要训练和经验。根据菌斑显示剂染色的范围判定菌斑指数(Quigley-Hein法)记分标准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少于牙面1/34=菌斑覆盖面积至少占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根据菌斑显示剂染色的范围判定菌斑指数(Quigley-Hein法)记分标准0=牙面无菌斑1=牙颈部龈缘处有散在的点状菌斑2=牙颈部连续窄带状菌斑宽度不超过1mm3=牙颈部菌斑覆盖面积超过1mm,但少于牙面1/34=菌斑覆盖面积至少占牙面1/3,但不超过2/35=菌斑覆盖面积占牙面2/3或2/3以上2、简化口腔卫生指数•由(Greene和Vermillion(1964)所提出并简化•本指数包括软垢指数和牙石指数用菌斑显示剂着色,目测菌斑、软垢或牙石占据牙面的面积,只检查16、26、11、31的唇颊面及36、46的舌面以代表全口。本指数较为客观、简便、快速且重复性好,已被广泛用于流行病调查,从而评价口腔真是状况。简化口腔卫生指数(Greene和Vermillion指出)记分标准DI-S:0=牙面上无软垢1=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1/3与2/3之间3=软垢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CI-S:0=龈上、龈下无牙石1=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以下2=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在牙面1/3与2/3之间,或牙颈部有散在龈下牙石3=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或牙颈部有连续而厚的龈下牙石简化口腔卫生指数(Greene和Vermillion指出)二、牙龈状况•(一)牙龈炎症状况•牙龈是否有炎症,可通过观察牙龈色、形、质的变化和探诊是否出血来初步判定。1、牙龈指数牙龈指数及记分方法(Löe和Silness)【1963、1967年提出】记分标准0=牙龈健康1=牙龈轻度炎症:牙龈的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牙龈中等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3=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2、出血指数出血指数(BI)(Mazza,1981)记分标准0=牙龈健康,无炎症及出血1=牙龈颜色有炎症性改变,探诊不出血2=探诊后有点状出血3=探诊出血沿牙龈缘扩散4=出血流满并溢出龈沟5=自动出血3、龈沟出血指数•2.龈沟出血指数(sulcusbleedingindex,SBI)•适用于牙龈炎症较重的人群观察治疗前后效果的研究0=牙龈健康1=探诊不出血2=仅在探诊处呈点状出血•3=出血沿龈缘扩散4=出血溢出龈缘5=牙龈自动出血倾向4、探针出血•探诊后有无出血,记为BOP阳性或阴性,已•被视为牙龈有无炎症的客观指标,,特别是将探针•插入牙周袋底后是否出血已被普遍接受作为评估龈•下炎症的方法。•需要注意探诊时的压力(二)牙龈缘的位置•牙龈缘的位置受生理和病理改变的影响。正常•生理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结合上皮位置逐渐•地向根方迁移,牙龈缘的位置也发生相应的根移。(三)牙龈色泽的变化1.吸烟:2.重金属着色:铋线:上下颌前牙的龈边缘上,宽约1mm的灰黑或黑色的线条,边缘清晰整齐铅线:尖牙至第一磨牙颊侧牙龈,呈灰蓝色3.牙龈黑色素沉着:生理情况(肤色黑的人);某些系统病(艾迪生病)4.白色病损:白斑扁平苔藓(四)牙龈的剥脱性病损(四)牙龈的剥脱性病损•临床表现:牙龈乳头、龈缘和附着龈脱皮并出现炎症•牙龈的剥脱性变化常发生于更年期妇女,可能与女性激素的不足有关。•诊断前应先排除:糜烂型扁平苔藓、寻常型天疱疮、良性粘膜类天疱疮。三、牙周探诊•㈠探诊目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