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患沟通技能,增强医疗人文关怀王启辉案例1:南京双胞胎案案情:双胞胎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出现“面红、呼吸急促、一级颅内出血等症状”;予暖箱保暖、面罩吸氧一周;儿科出院医嘱“复诊”。六月后,两患儿双目失明。《新生儿学》“早产儿供氧勿常规使用(原则上不超过3天),仅在呼吸困难时才给予吸氧,吸氧时间过长易致视力障碍。”《新生儿护理常规》:曾吸氧的早产儿应当进行定期眼科检查,首次检查为出生后4-6周内。分析:(1)诊疗规范明确规定了首次检查的科别、时间:“曾吸氧的早产儿应当进行定期眼科检查,首次检查为出生后4-6周内”。(2)儿科出院医嘱:复诊,未就复诊的具体要求详细说明。案例2:行ERCP未履行告知义务案案情:2008年1月22日,患者因“上腹部不适20余天”至医院就诊。经MRCP检查,初步诊断为“胆总管扩张待查”。2008年1月24日,医院为患者行ERCP手术,术中诊断胆总管结石,遂行EST取石术。术后,患者出现十二指肠穿孔,遂急诊转外科行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术后一个月,患者治愈出院。2008年6月18日,患者诉至法院,主张医院在行ERCP手术前未履行告知义务,要求赔偿10万元。经法院审理查明,医院病历资料中无行ERCP手术的知情同意书,医院也无其它证据证明其履行了告知义务。诉讼中,经法院调解结案,医院给予患者一次性补偿金19000元。案例3:支架手术告知不全案案情:患者因“上腹部不适2小时”急诊就诊,急诊医生接诊后,经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建议急诊行支架术。经告知手术必要性、风险以及支架费用“8000元/支”后,行急诊手术,术中植入支架4枚;术后2小时,患者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分析:(1)冠心病行支架置入术,术中需置入几枚支架,有时难以确定,术前,医师应当就可能置入多枚支架的可能性向患方说明。(2)本案中,医师仅说明支架单价,未根据病情说明术中多枚支架置入的可能性。(3)如有可能,术中可向患者家属说明,但前提是,应当有患者向患者家属的委托书。案例4:未告知“替代性医疗方案”一案案情:患者,男,21岁。2002年08月13日,患者因“自觉胸闷”至门诊心血管内科就诊,经心脏二维超等检查,诊断为“风心、主闭、二狭、二闭、心功能不全”,予长效青霉素、阿司匹林、蒙诺等药物治疗。此后,患者每月至门诊复诊一次,并进行长效青霉素治疗。2004年12月1日,胸心外科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功能IV级”。2005年1月20日,行“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死亡。医学会鉴定结论:(1)心血管内科门诊诊断正确,治疗符合原则;(2)患者在02年门诊初诊时已有明确手术指征;(3)05年外科手术有明确指征,术中处理无误;(4)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低心排及恶性心律失常。分析:(1)医院应就替代性医疗方案向患者说明,供患者自主选择;(2)本案中,心血管内科门诊医师未就外科治疗方案向患者说明。案例5:胃镜检查后脑梗案案情:患者,女,68岁。2011年9月2日,行胃镜检查后突发左侧肢体无力,急诊行头颅CT检查示:双侧基底节区脑梗,急诊入住神经内科治疗。事后得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年,曾因脑梗住院治疗。分析:(1)胃镜检查为特殊检查,应当在了解有关病史的基础上,就有关风险履行告知义务;(2)本案胃镜检查前,对患者高血压、脑梗病史了解不全,患者对有关风险程度自然了解不充分;(3)胃镜检查与患者本次脑梗的发生有关联。案例6:“扩心病”治疗无望案案情:老年、女性患者,职业:农民,在儿子陪同下就诊。门诊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医师第一句话:你来晚了。第二句话:没治了。第三句话:回家吧。【此时,患者央求道:大夫,求求您了,您看还有无其它办法】第四句话:你早干么去了【患者决定放弃治疗】分析:(1)医务人员角色定位:专业技术的建议者诊疗措施的实施者(2)基于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等特殊性,医务人员应当实施保护性医疗,以免患者病情恶化、拒绝治疗等;(3)本案中,医师未根据患者心理、经济等承受能力实施保护性医疗,构成了对患者就医权利的侵害。案例7:不当评价案案情:老年、男性患者。2009年11月9日11时,患者因“脑出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