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导航页1.概述2.病因3.发病机制4.临床表现5.辅助检查6.诊断7.鉴别诊断8.治疗9.预后概述•病毒性心肌炎(viralmyocarditisVMC)是病毒侵犯心肌。•本病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不一,预后大多良好。•肠道病毒•传染病病毒•呼吸道病毒•其中柯萨奇B组病毒最常见病因为什么小儿常见病毒感染,多数不伴有心肌炎?•许多病毒不具有嗜心肌性•与免疫功能有关•遇到条件因子条件因子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侵犯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变态反应学说•免疫机制•氧自由基学说•特点:病情轻重悬殊;自觉症状较检查所见为轻•有前驱症状:为感冒样或胃肠道症状临床表现心肌炎急性期•新发病,临床症状明显多变,病程多不超过6个月•轻型:较多见,症状轻,轻度乏力,体征轻•中型:较少,症状较重,乏力明显,体征明显重型:•更少,症状更重,极度乏力,体征更重病毒性心肌炎表现迁延期•急性期过后,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和X线改变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的表现。慢性期•多见于儿童•病程长达一年以上•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心力衰竭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ST段—T波改变(心肌缺血型)•常呈ST段偏移,T波倒置,平坦或低平•有的ST—T形成单向曲线,酷似急性心肌梗塞•QRS波低电压•异常Q波•各种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各种程度的传导阻滞•各种心动过速第一次10:30显示ST_T改变呈单向曲线,18:30阵发性室速,3小时后室速消失,次日复查ST_T改变略有好转。辅助检查-X线•大多数心脏大小正常;•少数心脏不同程度增大,呈普遍性扩大,左室为主。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大约1/3病例可见: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减低,•或左室游离壁运动不协调,•或左室扩大;•大约2/3病例正常。辅助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心肌灌注显像了解心肌病变程度和预后左心室腔大小,形态正常,室壁运动正常,静息状态下射血分数正常,心脏之轴向断层见左室前壁、下壁心肌散在放射性减低区。印象:心肌炎可能性大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心肌酶测定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ɑ羟丁酸脱氢酶(HBDH)门冬酰氨转移酶(AST)•心肌肌钙蛋白(cTn)测定•病毒抗体(病毒学诊断)•抗心肌抗体阳性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心内膜心肌肌活检技术•主要是病理学诊断诊断-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扩大,X线、心彩检查具备表现之一3、心电图改变:①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主要导联(Ⅱ,Ⅲ,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②并有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传导阻滞③或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④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⑤低电压(新生儿除外)⑥及异常Q波4、心肌酶CK—MB升高或肌钙蛋白CTn阳性诊断-诊断标准•二、病原学诊断依据:•1、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或病理)、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①分离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诊断-诊断标准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等支持诊断;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鉴别诊断•风湿性心脏病鉴别诊断•中毒性心肌炎鉴别诊断•先天性心脏病鉴别诊断•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鉴别诊断•原发性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鉴别诊断•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鉴别诊断•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ß-受体功能亢进症鉴别诊断•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病例•患儿,女,11岁。因发热2天,抽搐2次入院。除心音低钝其他均正常。•入院后4小时频繁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