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患者动脉血标本采集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演讲人汇报日期目录穿刺困难06.假性动脉瘤形成05.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04.感染03.血肿02.概述01.01概述动脉血标本采集法是从动脉抽血留取标本的方法,是一种侵入性操作。目的是采集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常用部位是股动脉、格动脉。执行该操作时,有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如血肿、感染、筋膜间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假性动脉瘤形成、穿刺困难等。要注意预防,若不慎发生,应正确处理。概述02血肿血肿ABCD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处理流程原因短时间内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对血管解剖不熟悉,盲目进针;抽血完毕后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穿刺针头大,引起血肿;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动脉管壁厚,易滑动。股动脉抽血后半小时内下床活动。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凝血功能不好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股动脉穿刺点过高,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血肿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隆、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抽出鲜血。血肿血肿预防加强穿刺基本功训练,掌握穿刺技能。掌握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以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5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凝血机制障碍者及老年人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处理流程穿刺时出现血肿→立即拔针→用静脉贴覆盖穿刺口,拇指按压,增加按压面积→安抚患者→若血肿过大→报告医生、护士长→48小时内局部冷敷→48小时后50%硫酸镁湿热敷→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血肿03感染感染ABCD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处理流程感染原因010203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置管时间过长或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未作有效消毒。动脉穿刺点未完全结痂前,有污染的液体渗入针眼。临床表现感染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肿形成;个别患者会出现高热;血液和导管培养有细菌生长。感染预防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动脉导管等如有污染立即更换。穿刺前认真选择导管,避免在皮肤有感染的地方穿刺。拔出导管时,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切实压迫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包扎。动脉插管的患者,患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动脉导管,如怀疑有感染立即拔管并送检。处理流程出现局部皮肤感染→更换穿刺部位→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局部涂消炎药或药膏)→安抚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交班严禁继续在此处行动脉血标本采集→科内分析讨论。感染04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预防处理流程定义原因临床表现定义筋膜间隔综合征是由于筋膜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筋膜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的缺血、坏死。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原因主要是桡动脉穿刺后按压不正确导致出血,致使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压迫神经所致。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疼痛:早期因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各有差异,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甚至持续性、难以忍受的剧痛。肿胀及压痛:解除压迫后,迅速出现受压区局部肿胀,并有压痕,皮肤微红,伤处边缘出现红斑、或皮下瘀血及水疱。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先出现肌肉无力,进一步发展则致完全丧失其收缩力。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格神经损伤出现垂腕、功能障碍、各指弯曲呈鹰爪状、拇指对掌功能丧失。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临床表现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预防尽量避免反复穿刺位置较深的动脉。拔针后一定要确切加压直到确认无出血为止。选择合适的穿刺针,管径太粗者易造成血管损伤出血。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立即报告医生→尊医嘱给予对症治疗(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