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鲁氏耶尔森菌感染虹鳟鱼的进入路线及组织分布摘要 :鲁氏耶尔森菌是红口石鲈肠道疾病的病原体,它给全世界水产养殖鲑鱼行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尽管这种疾病有很大的重要性,但是有关该疾病的现有可用的发病机制资料却很少。 在这项研究中, 采用不同 4 种鲁氏耶尔森氏菌株接触感染虹鳟鱼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感染入口。细菌学和组织学检查发现, 鲁氏耶尔森菌在内部器官迅速传播感染后,鳃中出现了大量细菌。 但是,只有致病性株是能够生存和繁殖在寄主上, 导致感染败血症, 并在数天之后死亡。 这些结果表明,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入口,而鲁氏耶尔森菌的致病性与免疫逃避有关。关键词 :鲁氏耶尔森菌感染入口致病性虹鳟鱼引言鲁氏耶尔森菌病原体是耶尔森氏鼠疫杆菌肠道病或红口石鲈肠道疾病(ERM)的病原体, 它给全球范围内的鲑鱼养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虽然感染这种病原体的情况在其他鱼类中已经有所报导,鲑鱼(尤其是虹鳟) 是最容易被 ERM感染的(Furones et al. 1993)。感染可能会导致在体表和内部器官出现大出血的慢性或急性败血症。尽管 ERM很重要,但人们对鲁氏耶尔森菌能够战胜宿主防御和引起疾病的确切致病机制却知之甚少。 而鲁氏耶尔森菌株之间的不同的致病性已经有所研究记录,主要是通过腹腔和肌肉注射以及接触曝光进行的。(Davies 1991, Romalde & Toranzo 1993, Austin et al. 2003, Fouz et al. 2006). 但是,这后者的方法, 似乎是一个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感染模型,它尽可能准确地模仿自然感染的条件, 并可确保位于体表面的免疫机制发挥他们的作用。然而,它尚未确定何时以及虹鳟鱼如何被鲁氏耶尔森菌感染,以及细菌驻留在被感染鱼的位置。这次研究的目的是揭示鲁氏耶尔森菌感染虹鳟鱼的入口路线( 实验 1) ,并探讨在感染不同的 4 种鲁氏耶尔森菌后,不同的时间间隔( 实验 2) ,它的组织分布情况。进行了额外的实验感染(实验3a 和 3b),以确定是否有不同的组织分布与致病性的差异。 由于已知温度对虹鳟鱼免疫相关的功能有影响,在 2 种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鲁氏耶尔森菌的致病性研究。 (Nikoskelainen et al. 2004, Fernández et al. 2007). 1 材料和方法细菌菌株 :在实验中, 我们用 4 种不同的鲁氏耶尔森菌株。 菌株 5 最初是于 2001 年在英国,从虹鳟鱼的养殖中出现临床症状的ERM中分离出来的,后来从水产养殖研究所获得(Stirling, Scot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