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陶县喀热克其克乡博斯坦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一、总论(一)规划的依据和目的根据自治区扶贫办“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目的是发展贫困村经济,提高贫困村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使民生得到改善,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增加农户收入,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村美、民富、班子强、风气正”的基本要求,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规划的期限规划期限:2011—2015年二、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一)温饱成果得到巩固,贫困程度明显缓解近年来紧紧围绕解决和巩固贫困牧民的温饱问题,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农牧民收入这一目标,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扎实做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通过国家的扶持,我乡博斯坦村2009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02.4万元,劳动创收78.2万元,博斯坦村全村牲畜存栏数为2900头(只),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29元,比上年度提高了58元,从而使博斯坦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极大巩固了多年来的扶贫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了坚实的一步。(二)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自治区对口帮扶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博斯坦村积极参与扶贫式方针,广泛征求农牧民对可实施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以国家扶贫办提出的“七通十有十能”为基准,把农牧民最关心、最期盼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为年度上报的项目计划。经过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为我村饮用水困难的118人提供了安全饮用水,全村现均已通电,广播覆盖面达90%,拥有电视305户,电话102户,新建抗震安居房30户,入住率达95%;博斯坦村利用项目资金,维修水渠1公里,硬化村级阵地300平方米,维修温室5座、拱棚8座。通过帮扶单位的大力扶持,我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三)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益事业明显进步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电视入户、远程教育进村、农家书屋的建造,广播的播放,有效地拓宽了农牧民的视野,增加了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提升了农牧民的精神生活和思想素质,为进一步使农牧民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奠定了基础。“双语”幼儿园、乡小学、乡中学的满入学率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养老保险、棉粮直补等各项惠民惠农政策,使农牧民看病有医疗保障;老年有生活保障、种地有资金保障,有效地排解了农牧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落后状况显着改变,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党和国家兴边富民工程,为许多迫切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农牧民群众提供了物资基础,使农户花少钱住新房,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及信心,改变了农村落后的局面,实现了新农村、新面貌的可喜成绩。为博斯坦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基础。(五)工作创新步伐加快,工作水平明显提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入人心,农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空前高涨,依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为平台,增加了农民现代农业生产意识,改变了农民墨守陈规的思想习俗,使农民开始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发展自身优势,创造适合自己生产发展的农业技术,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三、面临的形势(一)总体情况博斯坦村总面积5700亩,所在地距乡政府0.5公里,辖区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32户,总人口1353人,有维、柯2个民族,其中维族909人,柯族444人,柯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2.8%,平均海拔122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光充足,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昼夜温差较大;年均气温10.9℃,一月平均气温-6.5℃,无霜期210~220天,年均降水量75~120毫米。2010年,博斯坦村完成生产总值202.4万元,较上年增长7.8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小麦121吨,棉花18吨。年内输出富余劳动力180人次,创收78.2万元。牲畜存栏2356头(只),出栏678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1629元,较上年增长58元。(二)难得的历史机遇江西省对口支援我县这一难得的历史机...